作者|唐小林
在各地纷纷建造作家文学馆的热闹中,又传来魏明伦文学馆签约仪式在四川安仁举行。魏明伦文学馆总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将通过大量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资料,反映魏明伦的文学创作历程。该馆预计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当代文坛上,魏明伦究竟有多高的文学成就,值得兴建一座“魏明伦文学馆”?在波诡云谲的商业化面前,此伏彼起的“魏明伦现象”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现象。这位作品不多、佳作难觅的所谓“巴蜀鬼才”,之所以能够在文坛内外搅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浪,在我看来,这完全得益于一些文化名人不负责任的胡乱吹捧,以及魏明伦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自我表扬。多年来,魏明伦几乎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学作品问世,而媒体上有关魏明伦的报道,又几乎都是一些与文学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新闻。
这是一个中国作家耐不住寂寞和前所未有的浮躁的时代。我们看到,一些作家在暴得大名之后,为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让人们永远记住自己的名字,不但疯狂地炒作,而且就像古代的封建帝王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陵墓一样,与各种利益方合谋,大肆兴建一些打着文学幌子的文学馆。据悉,西部某省一位作家,不但在自己的家乡兴建了文学馆,而且还准备像肯德基开快餐国际连锁店一样,在贵州省铜仁市建立一个该作家的文学分馆,该馆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日前,又有报道称,该作家家乡所在的那个贫困县,将投资112亿元、历时五年聚力打造“××作家村、××文化区和××老街”三大黄金旅游板块。其中,××作家村旅游项目规划占地一千五百亩,建设××艺术馆、作家公寓、棣花采摘度假村等,投资两亿元。目前,该县邀请国内外专家实地勘察后,整体规划已经出台。读罢这则跑马圈地、劳民伤财的新闻,总觉得很不是滋味。
笔者从该作家故乡所在的县人民政府网公布的信息得知,该作家家乡所在的县,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首次突破一亿元;到2011年,每年的财政收入全部加在一起,还不到两亿元。也就是说,该县投资的“××作家村”等旅游项目所需的112亿元,即为该县大半个世纪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此巨大的资金,究竟从哪里来呢?难道该县每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自己留用,不上缴给国家财政?试问,被建设占有土地的那些村民们,在失去土地之后将被迁往何处?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靠什么来维持?他们是否都会得到应得的赔偿和适当的安置?而该县打造的这一宏大工程究竟有多少文化可言?
在我看来,作家文学馆,并不是酒馆和茶馆,只要浪得了一点虚名的作家都可以兴建的。在中国历史上,出过李白、苏东坡这样伟大的文人的四川,绝对是不需要用魏明伦这样并无多高文学造诣的人来支撑门面的。稍有一点文学常识和欣赏能力的人都知道,魏明伦写出的那些东西,根本就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2009年1月,《魏明伦随笔选》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腰封上,赫然印着——李敖自谦:“还是四川来的魏明伦为大!”2010年11月22日,“祝贺著名戏剧家魏明伦从艺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周在成都拉开序幕。活动周上,我们看到,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好友及诸多文化名人不但亲临捧场,而且一个个都开足了马力,不吝为魏明伦大肆鼓吹。其中一位说:“明伦虽然没有上过多少学,但是他确实学得翻江倒海,他的剧本我都看过,确实写得精彩,他写的杂文我觉得可以说是文坛金庸了,他的一些辞赋也是一团锦绣。作为一个人来说从事一项,比如写剧本或者写杂文、辞赋一样都了不得了,他三样都写得不错,足见这个人有多大的才华。”看到这些犹如商业广告一样的赞美之词,笔者不禁想到了俄罗斯古典作家克雷洛夫笔下的一则寓言:一个刚从国外回来没几天的贵族,在跟他的朋友一起到田野散步时,满嘴跑火车地说,他到过的地方可真是了不得,比如说罗马,那里的黄瓜简直有山那么大。在我看来,廉价的赞美,可以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通病,而有人把魏明伦的杂文说成是文坛的金庸,辞赋说成是一团锦绣,简直就像是把瓦砾说成是玉石,把鸡毛吹上了天。
肉麻的吹捧还有不少,试举两则:
欣闻“蜀娃”魏明伦继“巴妹”刘晓庆之后,双双下海,掀浪弄潮;乃知文坛艺苑之胜事,非徒舞笔弄姿,而在于能掐会算,经四海腰缠万贯济扬州也。
鬼才魏生乎,使汝多财,吾为而宰。
——文怀沙
明伦兄:
兄蜀中文坛奇才,已濯浪沧海,知商品之大潮之所向披靡矣。遥望夔门,曷胜欣羡,此中气象万千,非杜甫“萧森”二字可概括矣。
昔读兄之文,散淡萧疏之外复有排闼捭阖之气。前者足可为风流才子,后者必可期巨商大贾。兄真可谓“开张天岸马,俊逸人中龙”也。……
——范曾
据说,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喜欢卖狗皮膏药的人。这个人逢人就吹嘘说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为此,他为自己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广告诗:“天下才子在浙江,浙江才子数敝乡,敝乡才子数老弟,老弟请我改文章。”由此看来,中国文人的浮夸并非始自今日。拜读了魏明伦一本又一本的得意之作,听到文坛上喧嚣的一片赞美声,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妨还是仔细地掂量掂量,罗马的黄瓜真的有山那么大吗?
来源:《文学自由谈》2012年第6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