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因素对当地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临涣地名文化的分类研究,认知临涣地名是临涣历史、人文、生态结合形成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分析临涣地名文化在村镇发展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在促进村镇发展的对策,以期推动名村名镇的发展。
关键词:地名文化; 村镇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遗产; 策略; 临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做好村镇的地名工作十分重要。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地域性,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地名文化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同质化威胁,譬如有些地方名称呆板,特色模糊,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些许不便。我国现有的地名研究成果中不乏语言学对地名文化的解析,也有对地名文化评价体系构建应用、量化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并且部分地方公布了一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录,但对于地名文化研究成果在村镇发展提升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涉及。
临涣历史文化悠久,发展具有连贯性,且未受到城镇化演变的破坏,其地名文化记录着临涣乃至皖北原住地居民移民变迁的发展史,因此以临涣历史文化名镇及周边村落名为基础资料进行的地名研究具有代表性,可为名村名镇的发展提升提供参考。
1.临涣地名文化简述
被誉为“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的临涣镇作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间传说和众多历史名人,但临涣镇在城镇化建设、文化改革中,面临着对历史文化认知不足、保护不到位甚至破坏的现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对临涣地名文化的研究,既是保护提升名镇文化内涵的路径之一,也是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临涣,古称“铚”,《清史稿·凤阳府志·地理志》有这样的记载: “涣水,一名浍水,今名浍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经灵璧东南入泗州五河”,临涣因毗邻涣水而得名。依据临涣地名文化特征,可将临涣镇及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自然村地名分为描述性类、历史文化类和意愿类三大类,其中描述性类地名包含地理位置、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命名3种方式,历史文化类地名包含人文景观、人物姓氏、史实传说命名3种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临涣镇地名分类统计
临涣地名的语词文化,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承载着它的历史与地方文化。临涣地名的实体文化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浓缩,包含了临涣镇的历史变迁、经济要素、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蕴含了不同时代当地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情感寄托,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临涣地名文化在村镇发展中的价值
地名文化作为临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是临涣历史文化的凝结和表述,也是促进临涣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其文化价值在村镇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地域环境临涣镇描述性地名有大量的大小、方位、前后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大多是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得来的,正如在淮北地区南有涣水(浍河) ,北有濉河(睢水) ,历史上,尤其是唐、宋、元时期,人们习惯上把这两河流域简称为“濉涣”; 稻圩、圩东、场这些地名中的词反映了皖北地区平原地貌的特点,刘菜元、大稻圩反映了临涣镇农耕文化特色,这些描述性地名充分反映了临涣镇皖北平原、水系环绕、农耕文化、自然资源的特征,体现了当地原居民们对地名命名时的审美、评价的文化价值特征。
2.2历史背景临涣镇的镇名正是对古代郡县、村镇名的继承,体现了其复杂的历史,镇域内自然村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诸内容,反映境内土地的形象特征,保留了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是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如胜利、跃进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大跃进”时期的红色文化。
2.3宗族观念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宗族文化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古时候人们依据血缘关系聚居,逐渐形成了宗族聚落和宗族制度,宗族观念反映在临涣地名命名中是以聚落当地主要宗族姓氏作为地名。临涣历史文化类地名反映了原居民的宗族观念、宗教信仰,如李庄、张楼、沈圩、乙寨等,以这些方式命名的村落遍布临涣,虽然这种地名最开始是约定俗成的,但稳定下来之后已被官方直接采用。
2.4意愿表达临涣地名中的南码头、李窝子、陈圩子等,代表了当地居民记录地方历史记忆、情感和文化的意愿,反映了他们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了地名这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层面。
临涣地名记载着原居民们对临涣自然、人文环境的认识和思索,记录着临涣镇在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成果,是临涣镇历史沿革的见证,是其历史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对促进临涣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基于临涣镇地名文化价值的村镇发展提升策略
临涣及其境内地名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都有密切关系。众多的地名,是临涣文化起源、发展和政区沿革的可靠记录,也是人民群众开拓、建设临涣的真实见证。基于临涣镇地名文化的研究分析,结合地名文化价值,对临涣镇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以临涣镇名塑造标识物,提升村镇的识别度临涣镇名来自于其历史沿革,是记录临涣镇历史、人文信息的重要载体。目前临涣镇缺少入口标志物,可依据临涣地名的历史性、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甄选,设计入口牌坊(图1) ,入口牌坊的设计既要体现临涣镇名的历史沿革信息,也要突出临涣镇地名文化提炼出的文化价值。从临涣镇入口处的标志物设计,让人们尽览临涣镇历史纵横,感受临涣镇历史文化,从而利用地名这张名片进一步促进临涣镇的发展。
图1 临涣镇淮海路东段牌坊设计
3.2提炼地名文化要素,建设特色鲜明的小区、美丽乡村对于临涣镇新建小区、美丽乡村规划的命名应当提取当地地名文化中的历史、人文、宗族要素,命名中可带有地域指向性,体现出当地具有以识别性的名人典故、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宗教习俗、地理风貌等特点,深入挖掘名镇历史文化内涵,提高美丽乡村、新建小区等新生物的命名品味。
3.3建立完整的保护体系,促进名镇名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临涣镇目前已制定了名镇保护规划,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只提出了意向性的建议,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依据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亟需编制专项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完整的名镇保护体系。
临涣镇文化遗产中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以便提高地名文化的保护效率。同时,加大临涣地名资源的普查宣传,汇编地名文化资料编撰地名辞典、地名文化研究专著,对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挂牌立碑。另外,应当在保护老地名的基础上,适当结合文化空间、旅游资源对临涣镇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从而推动当地村镇的旅游产业发展。
临涣镇南阁曾经是最重要的地名文化,代表了临涣镇的地方特色,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得南阁已经不复存在。对于临涣镇重要的地名文化,南阁应当作为代表性老地名文化重建,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让原居民们真正能够记得住乡愁(图2、3) 。结合南阁楼的重建,可设立临涣镇历史文化展览馆(图4) ,增加临涣镇历史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数量,提升临涣镇文化内涵,使临涣镇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在村镇旅游发展中能够崭露头角。
图2 临涣南阁遗址恢复方案
图3 临涣镇南阁修复效果图
3.4建立专门保护机构,明确部门监督管理范围,为名村名镇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建立专门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要积极的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纳入各级地名管理法规,抓紧制定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当地的地名工作持续长效发展,为建设美好村镇奠定基础。
图4 临涣镇南阁遗址文化展示馆规划总平面图、效果图
4.结语
地名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标志性的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对村镇地名工作的认识,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地名文化遗产,是名镇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一环。因此,通过对临涣镇地名文化的挖掘,使人们对临涣历史文化有着更直观、深刻的感受,对唤起原居民的乡愁、引起外来者观光体验有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作者:张庆、肖铁桥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1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何雨桐
校对:刘言
责任编辑:汪晨云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