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这意味着,连同2020年末-2021年初的拉尼娜,太平洋在2020年-2021年期间将组成一次“双拉尼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些时候,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报也指出,一次较弱的拉尼娜事件可能在2021年晚些时候开始形成,并将延续到2022年。而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也指出,拉尼娜(状态)已经出现了,并且可能在2021年末-2022年初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尼娜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大幅持续偏冷,从而可能会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的海洋和大气现象。在拉尼娜模式下,更多的暖水被推到热带西太平洋,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更冷,导致太平洋上的沃克环流增强,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增强,同时中东太平洋地区的下沉气流也同时增强,在下沉支和上升支之间,对应的是赤道附近的信风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不少网友要问了,连续两年秋冬季出现拉尼娜是不是不正常?会不会带来更加异常的气候模式?事实上,NOAA的研究者认为,双拉尼娜事件并非极端罕见,在12次第一年的拉尼娜现象中,有8次于次年冬天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次是中性事件,2次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数据意味着,双拉尼娜其实并不算少见,而且从这一分析中看,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更低,NOAA的研究者指出,拉尼娜转厄尔尼诺或是连续出现厄尔尼诺的情况可能更为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拉尼娜现象更趋向于在连续的年份中出现?这源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在模式和行为上存在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差异。首先,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海水温度距平异常区域往往比拉尼娜现象偏东,特别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其次,通过分析最强10次厄尔尼诺现象和10次最强的拉尼娜现象,可以注意到厄尔尼诺的偏离程度比拉尼娜更大——强厄尔尼诺事件中,东太平洋的暖异常在2.25至2.75摄氏度之间,而拉尼娜在太平洋中东部的冷异常最高为2.25摄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演变也很不一样——这二者的判定都和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关键海区Nino3.4区域海水温度有关,这一区域的海温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在第一年拉尼娜和第一年厄尔尼诺后存在显著差异:在通常发生在秋季末或冬季的厄尔尼诺现象高峰期之后,到次年春天,Niío3.4表层海水温度通常会迅速下降到中性状态。在随后的夏季到冬季,中性条件继续发生,或拉尼娜现象发展,因此厄尔尼诺现象在连续第二个冬季发生的情况并不常见。相比之下,对于拉尼娜现象来说,在达到高峰之后回归中性通常更为缓慢而渐进,并且能经常维持相对偏冷的海水温度状态,因此在第一个拉尼娜现象后,向厄尔尼诺的过渡很少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过渡如此不同呢?答案在于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加强和减弱的过程,也就是“Bjerknes反馈”,这一反馈原理大致描述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强化相互作用(积极反馈),导致热带太平洋温度的变化拉动了赤道附近信风的过度改变——信风对Nino3.4表面温度的反应在偏暖和偏冷的条件下不对等,偏暖时带来了弱的信风和更弱的沃克环流,而更冷的信风带来了更强的信风和更强的沃克环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厄尔尼诺现象期间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强耦合以及东风的应力异常,导致初春时分热带太平洋表层的过多热量强劲地向极地排放,从而结束厄尔尼诺现象,这为下一次拉尼娜现象搭建舞台。但拉尼娜现象期间,较弱的耦合和更西风的应力异常意味着相应的热量释放过程也较弱,因此海洋没有为向厄尔尼诺过渡作好准备。相反的,如果遇到合适的热带气候状态,就会再一次向拉尼娜转变。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大气和海洋过程也导致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这种不对称性。因此虽然从教科书上认识的拉尼娜/厄尔尼诺应该交替出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双拉尼娜”也不是非常少见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以来,太平洋已出现多次连续拉尼娜现象

那有的网友要问了:双拉尼娜年份,我国会不会更加冷?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指出,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往往偏低。双拉尼娜对热带和副热带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双拉尼娜可能带来更多极端天气。比如就在这两天我国中东部重回大范围平静天气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指出,11月1-4日,将有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自新疆向东影响我国,新疆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等地将出现4~6度,局地8度以上降温,还将给部分地区带来大到暴雪,将是一股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新冷空气,这是否就是冷冬前兆还需持续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