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列动车组行驶在成渝高铁重庆市境内。中新社发 胡志强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迎来重要时间节点!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怎样一个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怎样一个圈?这引得人们广泛关注。

从地理版图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包括了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

从经济版图看,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9%和6.3%。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看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位非常独特,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发展这个区域可带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协同发展。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刘自敏认为,在这一区域建设新的区域发展引擎和对外开放支点,正体现了当今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再迎利好,成渝能否并蒂开花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与机遇,成都和重庆“双子星”城市如何重塑竞合新优势,在进阶之路上大步向前?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坦言,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以及两地自身发展都还有空间,存在发展不足的现状,所以成都和重庆的主体意识都很强。融入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要跳出一个误区,即行政区划。

在汤继强看来,两地区域间的竞争问题,可以通过互相协调来解决。但对外是作为西部板块,通过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最终实现川渝携手抱团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围绕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等。

事实上,当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打造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试验区已经在成渝地区实施。

川渝高竹新区便是这一背景下的新产物。今年初,川渝两省市政府联合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该新区涉及重庆市渝北区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138平方公里。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作为目前川渝两省市批准率先启动建设的唯一一个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尤其是毗邻地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和机制。

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时间回到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定位进一步提升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此次规划纲要则将目标提升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距离“一极一源”的发展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多远?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标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仅是标准的40%,人均GDP仅为标准的30%。在全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体量、人均GDP也排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

规划纲要也指出,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提升经济能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然任重道远。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如何发力?

杨继瑞认为,成渝地区虽然有两个超大城市,但是缺“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因此,要强化双核引领,着力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特别是要解决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中部塌陷”问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提到,要“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也意味着未来成都、重庆两座城市对外部边界的拓展会有所放缓,而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成渝“两核”之间存在多年的所谓“中部塌陷”问题或将有望解决。

记者:邢 灿

原标题:成渝携手演绎“双城记” 加速共建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