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游材料的涨价压力日益加剧,锂电池涨价潮已经从数码、小动力向动力,二三线企业向头部企业蔓延。

10月正值车厂电池厂新一轮价格谈判阶段,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涨价潮开始涌动。

一份《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显示,比亚迪将上调C08M等电池产品单价,产品含税价在现行Wh单价基础上统一上涨不低于20%。2021年11月1日起,所有新订单将统一签署新合同,并执行新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图

相关资料显示,C08M为3.7V110-140Ah三元方形单体电芯。从规格与性能来看,可应用于动力及储能领域。

据悉,本次比亚迪电池价格上调覆盖了数码与动力电芯产品。

针对此次价格上调,比亚迪称,由于市场变化,叠加限电限产影响,与2020年12月相比,正极材料LiCoO2价格涨幅超200%,电解液价格涨幅超150%,负极材料等供应持续紧张,导致公司综合成本大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比亚迪动力电池目前仍以自用为主,外供较少,本轮涨价行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头部电池企业,其涨价或将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电池厂涨价跟进。

无独有偶,另一家头部电池企业国轩高科,近日也传出调价商洽函,表明因材料价格上扬,拟再次就双方已签订订单进行二次磋商,具体细节及商务条件可再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图

此前,已经有包括鹏辉能源、卓能新能源、海宏科技等电池企业陆续发布调价通知函,表示难以消化原材料涨价压力。

而从比亚迪、国轩产品价格调整可以看到,随着上游材料的涨价压力日益加剧,锂电池涨价潮已经从数码、小动力向动力,二三线企业向头部企业蔓延。

事实上,由于整车厂产业链上掌控话语权,今年以来锂电池的
各项
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动力电池并未能将涨价传
导至
车企端,并以电池企业自行消化为主。

一方面,基于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头部电池企业因采购规模大,议价能力强,可通过长单锁价、投资控股等形式锁定核心原材料价格,获得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创新材料体系、工艺流程优化及创新系统结构,降低材料单耗、提高产品良品率、提升能量密度,进而降低动力电池成本。

但即便如此,上游材料持续涨价依旧给动力电池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GGII初步测算,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电芯和电池系统的理论成本上涨幅度均超过30%。

如:方形铁锂电芯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33~0.39元/Wh上涨到0.48~0.54元/Wh;方形动力523电芯的理论成本由年初的0.45~0.51元/Wh上涨到目前的0.61~0.67元/Wh;对应的圆柱三元523电芯的理论成本则由0.4~0.46元上涨到目前的0.58~0.64元/Wh。

而通过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半年报,也可一窥其利润受损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头部动力电池企业涌现涨价潮,其背后隐现的是,现有规模体量的材料供给,已经难以匹配不断增大的市场缺口。

GGII的保守判断是,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35%,预计锂电池出货较2020年将增长5倍。若按照目前产能的60%到70%来预测,材料现有及规划产能需要达到2020年的8倍以上。

近期,宁德时代再度传出上调出货量指引,预计明年电池出货量可能达到350GWh。

巨大的市场需求将给上游材料供给带来更严峻的压力,在供需匹配之前,材料价格仍或处于高位运行。

为了保障供给,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将进一步巩固其上游产业链布局,通过打破以往单纯的买卖关系,打造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更大范围、更深次层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重塑新型供应链模式。

目前,针对动力电池涨价,部分整车厂反馈是,无法接受动力电池涨价,不过针对原材料涨价压力,车企愿意通过账期、绑定合作、金融合作等其他形式,缓解电池企业压力。

还有部分整车厂表示,同意新车型配套电池小幅涨价,新车将会根据电池价格重新定价,以维持车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