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单身男女已成为备受老百姓瞩目的社会问题,网友戏称这种情况为“剩斗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现象,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晋代,女子一旦超过了某个年龄,官府就会主动为其寻觅对象。《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制女

也就是说,女孩超过十七岁未婚配,如果父母还没有将女儿许配出去的打算,当地官府就会强制性为未婚女子寻找配偶,强令其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期,如果女孩到了婚配的年龄还没嫁人,全家都要承担刑事责任,是为“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于,在许多朝代,官方都设立“官媒”一职。所谓“官媒”,就是专门为单身男女解决婚姻问题的专业人员,与现在的民政工作人员有些相同之处,但权力比民政人员更大。官媒可以借助强制手段,无需通过婚姻双方同意,即可指定一桩婚事。

在清朝时期,朝廷便设置过“官媒”。由于当时男女比例失衡,未婚男子极多,所以“官媒”是个肥差,能捞到不少油水。许多单身汉为了娶老婆,争着给官媒送礼。有时,官媒还会主动向单身汉索要“红包”。若单身男子无钱贿赂官媒,那他的婚事恐怕就遥遥无期了。

为了防止年轻男女绕过官媒,私定终身,每天晚上官媒都会出入小巷旮旯,防止年轻男女幽会。如果发现了幽会的男女,官媒便会将双方赶回家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男权社会中,寡妇再嫁是件非常麻烦的事。出于礼教,很少有寡妇会再婚。不过,在一些男女比例失衡的特殊时期,官府会开放政策,支持寡妇再嫁。这时,官媒的职权又会增加,他们会负责协调寡居的女人,为广大单身男青年谋姻缘。

因为“好女不嫁二夫”的思想在民间根深蒂固,所以很少有男青年愿意娶寡妇过门。在男人眼里,守节的寡妇是值得尊重的,但再嫁的寡妇却备受鄙视,低人一等。所以,在过去寡妇再嫁不仅仅是女方的原因,男子娶寡妇也非常困难。因此,官媒不仅要做寡妇的思想工作,还要做单身男青年的思想工作。

正所谓“司空见惯”,任何事物只要出现的频率多了,老百姓也就见怪不怪了。老百姓对娶再婚女子过门习惯成自然,这也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风俗。在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中,娶再婚女子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在家庭内部。很多丧偶的女人,会嫁给小叔子,在少数民族中这种现象并不会被视作背德。

在早期,一些北方民族的“继婚制”更让人匪夷所思,儿子可以娶已故父亲的妻子。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遭遇过这种非常挑战汉族伦常的婚姻情况。王昭君远嫁塞外,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过世后,单于之子迎娶了王昭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古代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呢?

还是因为男权社会的不平等思想在作祟。在古代,男子娶多个老婆的情况不胜枚举,许多朝代的统治者也看到男人多妻妾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所以不少朝代都出台政策限制男人娶妻的数量。

汉代著作《独断》中有这样的说法:“卿大夫一妻二妾”,只有地位较高的士大夫,才有资格娶两个小老婆。“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对国家有极大贡献者,才有资格娶八个小老婆。“士一妻一妾”普通的读书人,可以娶一房小老婆。“庶人一夫一妇”,至于普通的小老百姓,他们需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禁止纳妾。

除此之外,汉朝统治者还为广大单身青年提供了各种“奔”的机会。根据古汉语释义,我们可以将“奔”理解为男女交流的机会,汉朝的“私奔”指代的并非男女出逃,而是男女私定终身。放到现在来看,这种规定有点像是为单身男女服务的交友平台。

“奔”这种官方形式的男女交流机会,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中春(三月三)这一天,单身男女可以不受礼教的约束,自由交往。当然,除了中春之外,古代还有不少类似的日子,例如正月十五、七夕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古代统治者同样曾为“剩斗士”问题绞尽脑汁,并对此制定一系列的促婚政策。

参考资料:

【《晋书》、《周礼》、《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