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让孩子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 林杨攀

编辑 | 沈佳音

前两天,我同事气得对她孩子说:“再不听话,我就揍你。”孩子也毫不示弱地回击道:“你要敢揍我,我就打110,告你家暴。”同事被逗乐了:“不错啊,还挺懂法啊。”

再加上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父母是越来越难当了: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每一条都很对,但是怎么做呢?

怪不得有网友留言说:“要不就干脆点把我关进去吧,等孩子成年了再放出来,就像新白娘子那样,从雷峰塔出来,儿子已经金榜题名。”

这个时代,有多少父母生活的常态就是上班辛苦工作,下班后还要辛苦辅导工作或者陪孩子奔走在各个课外班之间。父母们竭尽全力,期待换来孩子最接近成功的那条路。

这时候看到《“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这本书时,还是深受启发的。“‘因为爱,所以我要为孩子多做点’,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但因为爱而选择适时退后,则是身为父母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杰西卡·莱西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一位母亲。她在《纽约时报》上开设的专栏“父母教师会”是妈妈群最为追捧的家教版块。她看到父母那些“以爱为名”的行动并未带来所期待的结果。

在她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急需“减负”,用“不管教”的方法来替代过度管教。家长们不做什么和做了什么同等重要。

# 01

“不要用训练子的方式

来管教孩子”

说起管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监督、惩罚这样的手段。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罚他一晚上不准打游戏;或者是到了作业时间,坐在一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今天我们都清楚这类管教手段是下下之策,属于一种负面反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我们更多的会采用鼓励、奖励的方式,希望能通过正反馈来培养起孩子的自主积极性。但绝大多数家长却忽略了,奖励也是一种管教手段,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用莱西的话说,就是“不要用训练猴子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奖励教育法,本质上跟驯兽员训练猴子和海豹的方法没什么不同。而当你将这一方法应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短时间内的确有很好的效果,孩子为了你承诺的一个游戏机,努力去考到理想的名次。但这个方法对于培养孩子长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言,简直是糟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实验,他邀请了一些学生玩索玛拼图游戏,这款游戏本身就很有趣。德西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每完成一个拼图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第二组学生完成拼图后没有任何奖励。对后一组学生来说,他们完成拼图的动力完全来自于拼图游戏本身。

学生们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德西给两组学生留了8分钟时间,让两组学生自主完成游戏,然后他就离开了实验室,暗中观察两组学生在自主时间内的表现差异。德西发现,有奖励的第一组学生开始对拼图丧失了兴趣,而没有奖励的第二组学生因为发现了游戏本身的乐趣而继续兴致盎然地拼图。

在德西看来,金钱奖励的更多作用在于控制,而非激励。而这种控制手段会给孩子们带来压力,从而破坏孩子做这件事的内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德西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任何被人类视为有控制意图的因素,都会对长期的动力造成伤害,这其中也包括孩子的学习动力”

其实,不管是惩罚、监督,还是奖励,这些带有控制意图的管教手段都在不自觉地向孩子传递一种“不信任”的信息,即使你本意并非如此。“因为我不相信孩子会自觉完成作业,所以我要盯着他完成”,“因为我不相信孩子会热爱做家务,所以要给他5块钱报酬”……

# 02

“不管教”是彻底不管吗?

身为父母的我们,既不能通过奖励来“贿赂”孩子,也最好不要通过惩罚、监督的方式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那我们还能做什么?

莱西提出的方案是后退一步,把控制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们。

“每一个孩子的人生伊始,心中都是满怀着对探索和创造的渴望。婴儿挣脱妈妈的怀抱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是因为他们内心想要去发现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如果说教育孩子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内驱力。”

德西在上述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这次,他依旧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拼图,但另一组学生则没有选择权。结果不难预料,有自主选择权的那组学生玩拼图的时间更长,也更投入。

“我愿意”的力量永远大于“我服从”,让孩子感到自己对这件事是有控制权和自主权的,是保护孩子内驱力的最好办法。

对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你可以让他选择今天是穿黄色鞋子还是蓝色鞋子。而对于一个已经上学了的孩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自主选择写作业的时间,只要他能够保证按时完成作业,没必要非得约束他完成了作业才能跟朋友一起出去玩。

我想起我自己上高中时,每天晚饭后,我都很困,所以我跟学校申请不上晚自习。我在家睡觉,大概睡到八点左右,我再起来学习,一直学到午夜十二点。睡了一觉后,我的效率特别高,一直学到午夜十二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把自主权和控制权还给孩子,并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任不管。“让孩子自主”与“彻底放弃管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让孩子自主”的核心理念在于放弃原来过度管教的方法,从事必躬亲退回到只约定基本原则。

在过度管教的情况下,孩子的选择只有两个,听或者不听父母的话,他们既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思考怎么去做。但当“控制范围”缩小,我们只为孩子制定基本原则时,孩子可以在规则范围内去决定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这样一来,他们往往会更加主动,也能够体验到自主感和责任感。

# 03

你敢不敢让孩子失败?

“不管教”的方法听起来的确很美好,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家长们还能少操点心。

但事实上,要真正做到“不管教”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意味着身为家长,我们在看到孩子因为不能胜任某件事而失败、犯错的时候,只能袖手旁观,而不是上前代劳。而对孩子来说,一开始适应自己独立自主地去做事、去犯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有一次,莱西的小儿子芬尼根出发去上学的时候忘了带数学和拼写作业本。莱西注意到的时候,芬尼根还站在门口等校车,她完全可以喊住孩子,提醒他带上作业本。莱西打开作业本看了看,作业写得用心而工整。作业本的念头始终在她脑海里打转,她不断地想到芬尼根因为没带作业本而被老师批评,甚至课间活动的时间都不能休息,得用来补作业。

但思考再三后,莱西还是决定什么都不做。莱西知道,芬尼根回家后看到作业本还躺在原来的位置上,他会意识到下次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而这是他需要学习的功课。

你可能会觉得莱西的做法过于夸张,自己的孩子已经用心地完成了作业,高兴都来不及,怎么忍心孩子因为忘记带作业而受到惩罚呢?

身为家长,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孩子甚至为之代劳,去帮孩子完成本该由他自己来做的事情。这也许是一条快速达到满意结果的“捷径”:当你指出孩子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孩子的作业拿到满分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笨拙地洗碗,却洗不干净,而你5分钟就帮他整理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帮孩子解围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向孩子传递了一种负面信息——即我们对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没有了我们的帮助,自己什么困难都克服不了。

这本书的英文名其实叫《The Gift of Failure》。你敢不敢让孩子失败?如果缺乏了“必要的挫折”,也许孩子的成长路径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在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越容易退缩和逃避。

# 04

多聊点生活,少谈点分数

莱西曾收到一封妈妈的来信,请她帮忙出主意:“一直以来,我都尽全力为他做一切,就差陪他一起去学校听老师讲课了。”这位妈妈叫玛吉,她的儿子约翰成绩不及格,即将被所在的精英中学开除。

玛吉急疯了:“我不停地用语言敲打他、催促他,为他祈祷好运。”

莱西的建议是什么呢?停止唠叨和干涉,把驾驭教育的缰绳交给约翰。玛吉唯一做的就是说服约翰的学校,给约翰一学期的观察期。

三个月后,玛吉再次联系莱西。她写道:

“我觉得约翰真的需要这样糟糕的一年。这样他才能明白如何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习惯性地等着别人为他准备好一切。”

那一学年结束,约翰逆袭成功,获得了“进步最快学生奖”。

而玛吉也不再是约翰的闹钟、厨师、司机、辅导老师、日程管理秘书等,她只是妈妈。

“不管教”最难的部分,不仅是看着孩子把事情搞砸,或者明知他们会“碰壁”不去阻拦,更难的是,我们要在潜意识里清除“孩子是我的附属,孩子的事情我都要管”这个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社会,成绩很重要,这是我们没有办法逃避的现实。身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智,让孩子的目光绕过成绩这只野兽,看到被它遮挡的更有意义的东西,找到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激发内在动力,促进长期学习。

孩子是很聪明的,能一眼看穿家长的真实态度。“家长何必担心孩子不明白成绩的现实作用呢?孩子每天都浸泡在与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中,他们完全清楚学习成绩和优等生名单与大学之间的利害关系。”

所以,莱西建议,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不要再做那个为学习压力和不安全感煽风点火的人了。与孩子多聊点生活,少谈点分数。

现在,是时候退后一步,把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自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