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娘本名刘相会,因家境贫寒,9岁时到朱集镇大常村给聋哑人常培仁当童养媳。“七七”事变后,枣乡大地掀起了抗日高潮,深明大义的常大娘携全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

那时部队打散了,同志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大槐树底下”集合。“大槐树底下”指的就是常大娘家,常大娘家门口并没有大槐树,真正佑护着他们的“大槐树”其实就是常大娘。

在常大娘眼里,八路军战士就是自己的孩子,倾注的不仅是对革命的热情,还饱含着深沉的母爱。八路军的队伍一到她家,常大娘就主动为她们烧水、做饭,曾一天做过17顿饭。渐渐的,凡是来常大娘家养伤、开会、住宿的八路军战士,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为进行隐蔽作战,常大娘全家承担起了挖地道的重任。为掩人耳目,挖掘工作只能在夜里进行。全家人都有明确分工,常大娘和儿子、女儿在地下挖,常大爷在上边倒土,小儿子树春在村里一边跑着玩,一边放哨。常大爷耳朵聋,常大娘就在他腰上栓条绳子,洞下装满土,拉一下绳子,他就把土筐拽上来。当地土壤是红黏土,土质非常硬。由于不停地捧土,常大娘的手指甲都脱落了,流出殷红的血。为了让战士们尽快用上地道,常大娘只是用布条缠几下,继续挖。历时两年,总长60米,最多可容纳100多人的地道终于挖成了。从此,常大娘家的地道成了冀鲁边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成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

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卧病在床,县领导来看她,问她有什么要求。常大娘郑重地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听了这话,在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很是惊讶,一个为党的革命事业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妈妈,居然还不是共产党员!其实在人们心中常大娘早已是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久,组织派人通知她已被批准为正式党员时,躺在病床上的常大娘,眼含泪光,举起右拳,向党宣誓。然后,让儿女取来一个红布包,里面包着满满的零钱,还有些布票、粮票。老人家用干瘪颤抖的双手递给县上的同志,说:“这是我交得第一次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