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召开年度媒体答谢会并宣布 UCCA、UCCA Edge 和 UCCA 沙丘美术馆 2022 年度展览计划。在新的一年里,UCCA 将于北京、上海和北戴河三地场馆,为公众呈现包括京沪馆际巡展在内的共计 14 场展览,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进一步践行和深化“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2022 年的 14 场展览涵盖国内外知名与新兴艺术家,其中包括亨利·马蒂斯、玛丽亚·拉斯尼格和托马斯·迪曼德于中国的首个机构个展。另外,还将呈现国外艺术家杰夫·奥本海默、莫妮拉·阿尔·卡迪里,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刘小东、杨福东和新兴艺术家张如怡个展。

除此之外,UCCA 还将以跨越时代与地域的全球视野,通过 5 场群展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进行探讨:回顾与梳理 20 世纪 80 年代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先锋探索的“下城往事”;用“现在时”开启对当下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深入考察的“星夜行舟”; UCCA 与香港 Para Site 艺术空间长达一年合作的成果,汇集众多艺术家及组合视角,尝试拷问人类改造地球的巨型工程在物质、精神、生态层面的关联的“溢流地”;聚焦照片投影在 20 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史短暂而不容忽视作用的“幻/灯”;以及从 UCCA 沙丘美术馆在地环境汲取灵感,探索声音的流动衍变,海洋如何成为文化传播媒介的“暗涌”。

马蒂斯的马蒂斯(2022.3.26 - 6.26)

下城往事(2022.7.30 -1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于阁楼,1982,91.44 x 91.44 cm,宝丽来SX 70 博物馆纸。玛丽珀尔

“下城往事”是对 20 世纪 80 年代活跃于纽约下城区艺术群体的一次集体回眸与致敬。彼时的纽约虽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泽,艺术的表达与探索却进入了极具创造性的巅峰期。数十位艺术家以群体之名在此生活,艺术人生由此产生交集,他们心怀相同的梦想,同样默默无闻,现已成为 20 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本次展览既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线索,也未依据风格或媒介展开,而是通过背景和动机迥异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处于艾滋病危机、城市快速士绅化和消费文化飞速发展时代背景下,下城区艺术群体的先锋艺术探索,基于观念、政治和涂鸦的多样化艺术实践,以及诞生于夜店和街头文化的新表达形式。

“下城往事”汇集了下城区艺术群体中最为著名和鲜为人知的创作,其中包括多件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首次于中国展出的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凯斯·哈林的绘画和素描作品。本次展览由卡洛·麦考密克和 UCCA 策展顾问彼得·逸利共同策划。

杨福东(2022.11.26 – 2023.2.26)

刘小东:你的朋友(2022.1.15 – 4.10)

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 (2022.4.30 - 7.31)

张如怡(2022.4.30 – 7.31)

玛丽亚·拉斯尼格(2022.8.20 -11.27)

幻/灯(2022.12.17 – 2023.3.5)

上海 UCCA Edge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2022.4.2 - 6.19)

星夜行舟(2022.11.12 – 2023.2.12)

北戴河 UCCA 沙丘美术馆 溢流地(2022.3.20 - 6.12)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2022.7.3 – 10.9)

暗涌(2022.10.30-2023.3.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圆圆,《中国城轶事》,2019,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19分11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暗涌”从 UCCA 沙丘美术馆地处海边的地理位置汲取灵感,探索声音如何流动、浸染和变化,以及海洋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此次群展试图通过影像、装置和音频作品,将声音和音乐作为其所在社会、经济语境密不可分的复杂主体,而非艺术创作的简单对象进行讨论。展览探讨了一些重要音乐评论著作所提出的观念,如大卫·图普的《声音的海洋:冥冥之语、氛围音乐和想象的世界》(1995),从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到德彪西,再到牙买加的回响音乐,此书追溯了近海洋地区音乐的衍变与流动。另外,还探究了历史学家保罗·吉洛伊所提出的“黑色大西洋”理论,其对非洲、美洲和欧洲共享的黑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如何或许同样适用于阐述华人的离散迁移,以及这种迁移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声音和音乐文化。“暗涌” 试图呈现近海洋区域的沉浸式声音艺术,以及探究跨越海洋的人群、思想的流动是如何塑造音乐文化的艺术作品。展览由 UCCA 出版物编辑西门·法兰克策划。

编辑/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