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势,肉菜齐涨。

湖北武汉,往年同期批发价每斤1元的黄瓜,现在已经涨到每斤5元左右。

包头,以前1.4元一斤的芹菜,涨到了3.5元一斤。

南宁,菠菜、豆苗飙升到15元/斤,香菜涨到了20一斤。

北京,大葱批发价1.8元/斤涨到3.6/斤,圆白菜也由2元/斤涨到4元/斤。

今年6月以来萝卜、白菜、菠菜、芹菜、苦瓜,番茄等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波菜价上涨,直接把人们涨懵了,没见过这种阵势。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10月15日至22日期间,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87元/公斤,比前周上升11.6%,同比上升27.4%。

不光是菜价,今年跌到地板的肉价,也开始不安分了。

近期猪肉批发价格出现反弹,从10月12日的17.5元/公斤上行至了29日的22.5元/公斤,反弹幅度达到了28.6%。

猪肉、前槽、五花,全都在涨。

前槽从10.8元涨至11.8元,上涨9%;精肉从13.8元涨至15.8元,上涨14%;

下五花从15.8元涨至19.8元,上涨25%;腰排从19.8元涨至25.8元,上涨30%。

什么原因?

蔬菜涨价,是因为天气。

2021年,没有秋天,太冷了。

气温快速下降,影响蔬菜生长速度,降雨增多,又影响蔬菜和运输、采摘。

山东、河北和河南等蔬菜主产区蔬菜供给受限,供给不足,推动价格大幅上行。

加上今年种子、化肥、农药价格也在涨,拉高蔬菜种植成本;汽油和柴油涨价,带动运输费用增加,也助推了菜价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肉涨价,是因为需求旺季+收储。

进入冬季,南方做腊肉、灌肠的需求增加,从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来看,进入冬季屠宰量会季节性攀升。

从7月份开始启动第一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冻猪肉2万吨,7月14日收储1.3万吨,7月21日收储2万吨,合计完成收储5.3万吨。

10月10日,又进行了第二轮第1次储备猪肉收储,收储3万吨。

菜肉都在涨,CPI肯定会有反应。

国盛杨业伟指出:猪肉和蔬菜反弹,将分别拉动CPI同比上行0.14和0.38个百分点。

预计10月CPI同比将回升至1.5%左右,11月将上行至2%以上。

我知道,伴随着菜肉涨价,各种渲染焦虑的文章和观点又大行其道。

其实没必要。

蔬菜生长周期短,大多在2个月以内,随着后续蔬菜供给的恢复,价格肯定会回落,涨势没后劲。

天气好转之后,叶子菜长得很快,只要抓紧采收,11月上旬供应就能接近正常水平。

从高频数据来看,28日以来,蔬菜价格已经有小幅回落的迹象。

目前在田的蔬菜有1亿亩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还在增加。

再退一步讲,就算考虑到旺季因素,冬季蔬菜的主产地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福建、海南,受淹和推迟定植时间,甚至再考虑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最多也就维持两三个月的价格高位,不会长久。

肉价也一样。

供需结构根本没变化,9月份全国养猪场亏损面达7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份,规模场新出生仔猪数量3348万头,创本轮生猪生产恢复以来新高,同比增长31.1%。

按照生猪自然规律,明年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将增加约三成左右,猪价很可能要下降。

东北证券沈新凤预计,这一轮超级猪周期的下行阶段,会再持续半年以上。

肉价、菜价在躁动,房价却在冰冻。

70城房价数据非常差,七成城市二手房价格下跌,北上广深房价全线下跌,新房价格下跌拐点确立,6年来首次转跌, 一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全部由涨转跌。

新房方面,湛江、泸州下降1.0%,唐山下降0.8%,昆明、牡丹江、常德下降0.7%,桂林下降0.6%,哈尔滨、秦皇岛、岳阳、韶关、大理下降0.5%。

二手房方面,牡丹江下降0.8%,哈尔滨下降0.7%,呼和浩特、上海、贵阳、唐山下降0.6%,太原、深圳、昆明、乌鲁木齐、南充下降0.5%。

注意,7月份和8月份新房环比下降的城市只有16个和20个,9月份增至36个。

二手房7月份和8月份环比下降的城市仅有26个和34个,9月份增至5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话:房价下跌城市直接翻倍!

房价拐头的趋势,正式确立。

菜价肉价向上,房价向下,与这个过程同步的,是教育双减持续加码。

29号六部门发通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要全额纳入监管范围,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预收费进行监管。

不准使用“培训贷”,收培训费必须交税开票,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纳入诚信建设,六部门会定期共享监管信息。

从7月份双减文件落地开始,从多校划片到教师轮岗,从课外培训到课后服务,从教师待遇到学校考核,双减大督查,每两周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进行通报,严查一对一私教,这一次,教育“双减”整顿力度之大,远超预期。

肉价、菜价、房价的波动,教育下决心减负,把这几个现象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民生领域的“三座大山”,已经进入了“攻坚期”。

“三座大山”,是住房、教育、医疗。

蔬菜和猪肉,这种受供需影响,价格大幅波动的品种,充其量是居民短期消费支出上升。

只要产能恢复,运输通畅,价格修复非常快,前两年猪肉快上天了,现在怎么涨得怎么跌回来。

住房和教育不一样。

从2013年开始,居住支出在居民个人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就已经突破了20%,是除食品以外的第二大类支出。

截至2020年末,居住消费支出占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了25.8%,较上年大幅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居民消费支出的1/4,都被花在了居住上。

中泰杨畅的报告指出:由于房价上涨会推升购置成本和按揭还款压力。即使根据公开数据,以2013年为基期,上海住宅成交均价指数的走势也要明显超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指数。

这就意味着:在实体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购房压力是在加大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约为2.1万元,其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约5200元,占了四分之一。

注意,所谓居住消费支出,重点是“消费”这两个字,也就是房租、维修、水电暖费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考虑到房贷收入比,情况更不乐观。

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

有房族趁着房价飞涨,财富迅速膨胀,他们还能用增值后的房产抵押融资,进一步扩大与无房者的收入差距。

房产又跟“孩子入学”捆绑,不在城里买房,就没办法让儿女享受好的教育。

就算历经千辛万苦,在城里安家落户,背上高额月供,子女的教育投入又深不见底,“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父母之间的“鸡娃”、“内卷”愈演愈烈。

菜价和肉价,跟住房、教育带来的压力比起来,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所幸的是,今年我们看到了政策的决心。

农产品、消费品,价格可以随行就市,用市场调节之手就能解决。

三座大山不同。

房价缓降、教育减负、医药集采,政策介入的力度越来越强,效果会随着时光流逝,逐步显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