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王垚,博士、电影学者

X:王笑楠,博士、全国艺联选片人

前段时间有一部斯洛伐克电影《小小港湾》9月2号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了,这部片子进入全国艺联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契机,就是今年上半年开启的“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计划”。

这个计划主要是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这个外交框架下启动的,选取中东欧国家的优秀影片在相应的平台上播放,主要包括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和电影频道。

 这段电影史,真的大有说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段电影史,真的大有说头!

经过层层遴选,目前有一批影片走完了正式引进的流程,马上要跟观众们在大银幕相见。

除了斯洛伐克的《小小港湾》之外,接下来还有几部包括塞尔维亚和多国合拍的《漫漫寻子路》,罗马尼亚电影《医者仁心》,希腊电影《群驹》(又名《房间里的客人》)以及保加利亚电影《荣耀时刻》等等。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电影学者,也是东欧电影的研究专家王垚老师跟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次中东欧主题策展的背景,包括这些国家影片的创作特色等等,这些影迷们可能很好奇,但是平时并没有专门的渠道去了解的比较冷门的知识。欢迎王垚老师。

如何认识“中东欧电影”

X:首先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次上映的斯洛伐克电影《小小港湾》,斯洛伐克驻华大使专门给我们录了一个推荐视频,他在视频当中说这是斯洛伐克电影首次正式引进中国,当时我们对这个提法其实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对历史也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一个什么渠道去核实。

Y:这个没毛病。

 这段电影史,真的大有说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段电影史,真的大有说头!

X:因为我们总觉得好像这样一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是上映过一些电影的,但是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还真是存在时间不太长。

Y:对,93年开始,之前是捷克斯洛伐克电影,所以这么说一点毛病都没有啊。

X:我就放心了。所以说中东欧这么十几个国家,对于我们普通的电影观众,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本次播映计划是基于一个外交框架,但是对于这些国家的电影,它在电影研究上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分类,比如说有“中东欧电影”这么一说。

Y:是这样,一般来说提法不太一样,因为中国可能就会写东欧国家,但是这个就特别好玩,因为东欧国家不包括希腊,虽然希腊是地处东南欧的,而且如果你看地图的话,希腊其实是在里面的。不包括希腊,不包括塞浦路斯,当然塞浦路斯问题很复杂,还有南赛和北赛。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就谈东欧电影,而且很明确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或者我们现在叫前南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

但是我们说东欧的时候,其实是不包括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是前苏联地处东欧的加盟共和国也有很多,比方说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等等。

但是在欧洲学者那里,大家会用一些别的词儿,比方说叫东中欧,不是中东欧,主要是所谓维谢格拉德集团,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V4其实前一阵子在北京几个使馆还搞了一个影展,它们自己也有维谢格拉德电影节。

还有巴尔干电影这个概念,就是巴尔干半岛这些国家和地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南的这6个或者7个国家地区。巴尔干包括希腊和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有一块是在欧洲的,大家想想原来中学地理博斯普鲁斯海峡,会记得有一边是欧洲了,所以土耳其是会算在巴尔干国家里面。

X:这很有意思,因为我们选片的时候看到一些片方的推荐,当中有土耳其电影,一度还想,哎,这不是个亚洲国家吗?

Y:对,所以就特别好玩,前一阵子我就记得跟一个发行公司聊,他就说我这片子在土耳其放完了,你说我的亚洲首映还有没有?我说按我们的说法是没有了,因为中国会把土耳其划在亚洲国家。

包括像格鲁吉亚、外高加索这三国,它既不在中国所谓的东欧里面,也不在东中欧或者巴尔干的框架里面,所以这就很奇怪。

但是我自己做研究,可能就会把这些国家全算进去,但是我一般会把希腊和土耳其拿出去,因为我圈出了所谓前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包括我们所谓的东欧国家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基本上就是去掉中亚5国和俄罗斯这些。

这些国家有比较相似的背景,包括电影产业的组织方式,包括一会可能聊到的小国电影的组织方式,是比较一致的。

中东欧电影重要的潮流和影人

X:在世界电影史的书写上面,中东欧或者说东欧电影的概念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多的出现在电影史的书写当中?

Y:这也很直接,二战以后。

这个时候东欧各国就仿照苏联来做电影的组织方式,它基本上有这么几个点,比方说以苏联的电影政策为蓝本,列宁讲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所以各国其实都是意识形态部门来管电影,然后电影是由国有的制片厂来进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所以电影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西欧美国等等,包括我们亚洲国家都是不一样的。

世界电影史的写法有很多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大卫·波德维尔这一本,他会谈谈一些流派,这是他的逻辑,包括各国都会出现新浪潮,用一个词叫新浪潮的全球流动。

那新浪潮指什么?就是短时间内有一大批新人新作涌现。

第一个新浪潮可能是法国新浪潮,但是往前追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其实有新浪潮的特性,在东欧就是波兰学派,波兰学派、安杰伊·瓦伊达、亚历山大·福特;接着是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去年才去世的门泽尔,很多中国影迷其实挺喜欢的,《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6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黑电影,也叫南斯拉夫黑浪潮,更确切的说法是南斯拉夫新电影。

去年平遥做了一个展,是搁在塞尔维亚的框架下的,因为当时那批导演现在如果分家产的话,可能各个国家都有,有些是波黑的,有些是克罗地亚的,但是以贝尔格莱德的制片厂的片子为主,所以最后是搁在塞尔维亚框架底下。

但是波德维尔也没有用黑浪潮这个概念,当然就是学界和影评圈,还有一些影迷圈,会用黑浪潮这个词。

再加上匈牙利新电影,主要是今年百年诞辰的米克洛斯·杨索,其实应该翻译成杨乔,还有他的前妻梅萨罗什这些人,上影节今年做了一个杨索的回顾展。

社会主义时期有很多堪称新浪潮的重要的作者。

还有一个可能有一些观众知道,七八十年代波兰有道德焦虑电影,道德焦虑它主要是个类型,或者叙事套路。就像在中国大家觉得青春片是个类型,但青春片其实不是个类型。道德焦虑它是一种剧作的方法或者套路。

冷战终结之后,其实东欧研究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点,就是你怎么处理东德的问题,好像我们从来不处理东德的问题,大家很自然的就扔给德国研究了,但是德国也不是特别处理这个问题。

之前来过资料馆做讲座的尤尔丹诺教授,她之前的文章用了一个词,我觉得特别好,东德溶解了,东西德统一之后东德就溶解了。我们甚至都忘了东德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X:东德当时办电影节的时候,咱们国家还选送过影片。在东柏林,有一个青年电影节,它针对西柏林电影节,但是时间不长。当然它不是现在电影节这个概念,更多是一个外交性质的那种电影周。

Y:冷战终结之后,有一批导演是以作者的身份,在电影节的平台取得了很耀眼的成绩,就随便说几个,比方说大家都特别爱的基耶洛夫斯基,而当时流行的道德焦虑电影并不是它主要风格,比方《红》《白》《蓝》其实并不道德焦虑对吧?

还有像贝拉·塔尔,贝拉·塔尔80年代末开始拍出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品,尤其到90年代他的几部神作,比如《撒旦探戈》,取得了极大的影响。

库斯图里卡,也是80年代初出道,然后疯狂得奖,八九十年代可能东欧得奖最多的就是他。

像这样的作者,我们还能数出来一大堆,也有得奥斯卡奖,比如《给我一个爸》,是有一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是捷克很著名的导演扬·斯维拉克的作品,他父亲编剧且主演,讲的就是父子俩的搭档故事,其实斯维拉克一直在拍,2017年的《赤足》还进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90年代就基本都是作者,到21世纪00年代就是05年罗马尼亚新浪潮,这是我做博士论文的题目。

中国-中东欧电影交流史

X:您介绍的这些东欧国家的新浪潮,实际上对我们来说都是现在或者后来进行回顾式研究时梳理出来的,但是在当时,比如说在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时候,跟我们国家的电影交流非常多。

Y:非常多。

X:但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电影有没有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新浪潮当中的电影。

Y:我来捋一捋,电影学院唐慧老师书后面有个附录,49年开始,基本上是到94年,因为94年其实就是好莱坞重新进入中国,95年就10部大片了。

你们看张大磊的《八月》,这个8月不是随便一个8月,是94年的8月,当年就下了一个文,就说我们要引进代表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先进电影,然后11月就有了《亡命天涯》,张大磊也拍了这点,不过把《亡命天涯》挪到8月去了。

49年到94年引进的苏联电影是最多的,大概900多部,甚至有1000部左右。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都是有的,还有朝鲜、越南,当然还有第三世界国家。

但是60年中苏论战中苏关系交恶,苏联电影和苏联控制比较严的那几个国家的片子就不再上映了。换成谁了?换成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应该是除了苏联之外,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里面最多的,大概有70部。

我之前讲电影史的时候,49年到00年代之前,罗马尼亚根本就没有提及,确实当时在任何一本电影史,除非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场的电影史,或者是罗马尼亚人自己写的电影史,一般来说像大卫·波德维尔这样的学者,是不会谈到罗马尼亚的。

但不是说罗马尼亚没有很好的导演,比方他们70一代导演就基本上跟中国的第四代导演年纪差不多,他们有非常厉害的作品,现在回去看简直就是先锋的不得了。

但是那些片子也基本都没有引进,引进的是什么?就是罗马尼亚的一个社会主义商业片大师,叫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

他拍很多,警匪题材,古装题材,之前央视的《电影传奇》,崔永元老师做的节目,还专门做了一期这位导演的专题。他的一些电影在中国特别红,比如《沸腾的生活》,罗马尼亚学者就很不理解,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这个电影?

当然一个原因是那个片子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听到电子乐,里面用的电子合成器。当然里面还有情感线,他妻子早就去世了,然后他妻子的的妹妹又喜欢他,他又有点心脏病,反正各种乱七八糟的,而且是导演自己演的,他也是个特别好的演员。

此外还有罗马尼亚很有名的一个系列叫《神秘的黄玫瑰》。这个系列一共有6集,中国引进了4集。

阿尔巴尼亚电影我们看的也很多,当时有句话叫做“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

为什么莫名其妙?因为当时有一个片子叫《第8个是铜像》,它从七个角度讲了同一个人的事儿,一位牺牲的游击队英雄,所以为什么叫第8个是铜像,因为他死了,这7个人去抬着铜像上山这么一个事儿。当时中国观众没看过这种多线叙事,然后大家就看不懂,怎么一会又讲一遍。

X:是不是有点像《罗生门》?

Y:有点那个意思,但不是说7个角度是不同的,是讲这个人的不同侧面,这是最著名的一个。还有《海岸风雷》等等。

有一次我在罗马尼亚开会,有一位克罗地亚学者见到我之后问,你是中国人吗?我说我是中国人怎么了?他说你一会能不能抽一个小时陪我看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他说我在研究阿尔巴尼亚电影,但是我现在能找到的阿尔巴尼亚电影都是汉语配音,没有字幕,阿尔巴尼亚电影资料馆自己也没有。他想看那个电影,只能看中文配音,他听不懂,说你能帮我翻译一下,我说可以。

这个事特别有趣,现在阿尔巴尼亚电影有20多部,你能找到的所有资源都是汉语配音版。因为阿尔巴尼亚经济也不太行,包括像电影修复这个事情,可能自己也没有力量来修复。

我们后面要上映的《医者仁心》,其实92年之后已经30年了,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上映,到时候宣传可以这么说一下,而且也是第一步以原声(不配音)上映的。

X:因为之前大家都是译制片,都是要配音的。其实我们这个中东欧播映计划,还有一个平台是电影频道,电影频道真的就把当年的很多译制片又拿出来放了一遍,包括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

Y:这个太有名了,导演也很厉害,60年代就拿过戛纳最佳导演奖,但是因为他还是个戏剧导演,他拍了三部电影之后就没再拍电影,而是拍戏剧去了。这导演很有意思,第一部片子也是个工业题材《油田》,第二个就是二战题材《多瑙河之波》,第三个是一战题材。

我之前说到这些浪潮,是以艺术电影作者电影的标准来看,所以像罗马尼亚就很少被谈及,因为当时罗马尼亚的作者性导演比较少。电影史肯定还是学者写的,可能波德维尔就没有看到这个片子,如果他看到这个片子肯定是要重新来评估的。

波兰最著名的导演之一瓦伊达,波兰的国师,《下水道》应该是译制过。

《多瑙河之波》的导演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导演,也不是在所谓浪潮里面,电影史也不怎么会提到他。

我们的作者电影也出现很晚,当然是指按照世界电影潮流的这种对狭义的艺术电影的标准,可能得等到80年代的第五代。

所以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拍的特别好,但是可能大家确实看不懂,我看到过一些当时负责引进的公司的审片意见,说请电影界观摩学习,不适宜大范围发行。

X: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其实艺术水准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是接受上有一定门槛。

Y:你这有一个前提,艺术水准高,它的大众性是不是就低?

不一定是相对的,但是可能更作者向的,还是最狭义的以艺术电影为标准的作者,跟大众性娱乐性其实是相对的。

所以罗马尼亚电影这么多,只有两个类型引进的最多,一个古装片,一个是警匪片,刚才说的《神秘的黄玫瑰》,可以算成古装片,也有一些战争题材,但是它可以无缝对接到我们这边叫革命历史题材。

在我们这是有观众缘的,所以还是要挑一些大家能看懂的。

社会主义时期中东欧国家电影生产状况

X:当时这些国家他们的电影生产状况,比如生产的数量应该还是比较多的。

Y:也并不多,大国是波兰,我比较了解是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其他国家的数据我不是很了解。

罗马尼亚是这样的,因为他其实有一个制片厂叫布弗泰亚,现在在布莱克斯一个湖附近,现在罗马尼亚跟那儿训练皮划艇,所以你看为什么罗马尼亚皮划艇那么强,这不奥运会刚得了一堆金牌,其实历史上罗马尼亚皮划艇就一直很强。

当时布弗泰亚有4个创作室,后来又变成5个,相当于集体创作,有时候署名第一创作室,叫电影之家,就是第一电影之家,第二电影之家。此外还有一个纪录片厂,就相当于我们中央新影,有一个动画电影厂,然后还有一个所谓军队电影厂会拍一些那种军教片。这些都是国有厂的概念。

罗马尼亚年产最高的时候是33部还是35部,一般来说就是十来部。这个事情其实很好理解,还是小国电影那个问题,罗马尼亚全国人口跟北京市差不多,之前努力促进生育,好不容易把全国人口抬到2000万人,现在可能又掉下来1900多万。

波兰历史上我不知道,现在可能就3000多万快4000万人,乌克兰4000多万,其他的基本都在2000万以下,有些甚至1000万都不到几百万人口,你说他们能拍多少电影?

南斯拉夫是每个加盟共和国有制片厂,塞尔维亚是两个,诺维萨德有一个,贝尔格莱德,然后萨拉热窝,比方说大家知道《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其实库斯图里卡是个波黑导演,但是因为他更认同大斯拉夫主义,所以他现在改国籍了,而且库斯图库斯卡应该是个穆斯林,他母亲那边是穆斯林,他生在萨拉热窝,然后在捷克学的电影,回来又在萨拉热窝厂拍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