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促进脱贫,以发展提升教育,是理县在脱贫奔康过程中的重要抓手。理县在全州率先实现十五年义务教育,在过去五年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穷而辍学,并在保持基础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编写适合当地的特色教材,做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代代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理县脱贫奔康的过程中,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一方面,通过教育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以帮助年轻人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帮助贫困学生毕业后稳定就业,可以达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的脱贫效果。在积极推进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中,理县2016-2020年向中等职业学校输送学生797人,内地“9+3”学生294人。为确保各级各类学生在校就读,五年来,理县落实教育扶贫专项资金共7239.31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一因贫困而辍学,真正起到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在实现十五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理县一直坚持优质发展义务教育。通过优化校点布局,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分期分批进行适度整合,理县实现学前教育向人口聚集区集中,义务教育向中心乡镇和县城集中,高中教育向特色办学方向集中,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州、县共投入各类教育资金8.77亿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理县寄宿制中小学标准(规范)化管理州级示范校达到7所,全县各校实验仪器配齐率95%以上;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3所,省、州级实验教学示范校各1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提升教学质量,理县借助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等平台,积极推进和四川遂宁,浙江永康、东阳、乐清“三地四方”的教育交流合作,通过顶岗交流、支教帮扶、远程共享等方式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从2018年开始,理县连续3年接受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质量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因势利导综合施策,在全国民族地区141个样本区县中排位大幅上升。五年间,理县高中阶段共有1145名考生考上大学,其中64名学生进入重点本科院校(含重点预科)。

特色教育是理县教育事业又一亮点。理县过去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红军长征途中的前进基地,如今又是藏羌文化走廊的关键节点之一,深厚的历史底蕴、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理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理县人的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传承。为将这些传承延续下来,理县编写县、校两级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校本教材27本,聘请3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中小学兼任综合实践课教师,同时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五屯屯兵精神、老一辈理县人精神“四大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从文化传承中了解时代使命,并敢于担负起时代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的发展阶段里,理县将持续实施“国培计划”,强化“名师工作室”建设,健全名优教师“选培管用”机制,以名师带徒、送教送培等多种形式,助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素质;通过稳步推动初、高中分离,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力度,做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依托“理县智能教育试验区”建设,推动实现县域内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行政办公、师资培训等业务数字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