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的地名当中,除了“夼”、“疃”、“沟”之外,“泊”也是一个常用字。
如果说“夼”的含义是山水兼具的话,那么,“泊”就更偏重于“水”的条件。能称之为“泊”的地方,要么在古代有水湾,要么地形相对低平(易于蓄水)。
以威海市文登区为例,该区靠近昆嵛山的地方,“夼”比较多,而在距离大山较远的地方,“泊”则常见,比如在胶东于姓族谱中常提到的大水泊,以及接下来要重点介绍的赤金泊。
赤金泊位于文登西部的葛家镇辖区内,这个村庄的交通区位比较突出,曾是文三线和潍石路的交汇处,文三线的起点就设在附近。不过,随着公路编号的调整,现在于此交汇的两条线路已经是206国道和308国道了。
根据《文登地名志》的记载,明代中期蒋姓先来此建村,因村处泊地,附近有猪牙湾(靠近母猪河),俗语把湾称作池子,故名池子泊。后来,于姓迁此,发展成为大户,将名字改为“赤金泊”。“赤金”听起来相对文雅,寓意也不错,就一直延续至今。而在于姓和蒋姓之外,宫、刘、王、林等姓也相继迁入。
关于林姓在此居住的经历,清代文登士人林培玠(蔡官屯人,该村现属荣成)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过,他说:“邑西鄙赤金泊,余先世故里也。”
而在回忆赤金泊的时候,林培玠还记录下了一段情节曲折的传说,存录于他的作品《废铎呓》当中。由于距今年代较久,恐现在村中之人亦有未听闻者。故简要叙述之,以飨读者。
一言以蔽之,赤金泊的故事可以称作“大鱼求子的传说”。
前已提到,古代在赤金泊村庄附近有一处水湾。这个湾有好几亩的大小,且深不可测,传说有一条体型巨大的鱼潜在水底。
受限于当时的观念,不少村民都认为此鱼已成精、有灵气。因此,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常来此许愿。而巧合的是,的确有很多愿望都能实现,尤其以求子最为灵验。一传十,十传百,来此求子的人络绎不绝。
相传,在这里许愿后所生的孩子,嘴唇的形状都像“鱼喙”。这个现象,也更让人们对池中的大鱼信之不疑了。于是,大家就捐资出力,在湾边建了一座庙,由于不知大鱼的形象,里面供奉的塑像就采用了“顾影少年”的造型,大概是取“求子得子”之意吧。
这座庙没有记载正式名称,从林培玠的描述来看,称之“大鱼庙”可,“求子庙”亦可,笼统称作“赤金泊庙”,也说的过去。
久而久之,赤金泊庙的名气越来越大,传到了一位官宦(原文称某太守)耳中。这位官宦年已七旬,着急抱孙子而不得,听说赤金泊庙的传闻之后,当即前去许愿。后来,他的儿子果然也生了一个儿子,这位官宦不禁欣喜若狂。
然而,当他安排好仪仗,备上厚礼,踏上前去赤金泊庙还愿的道路时,却接到消息说,才诞下来的婴儿,不幸早夭了。这位官宦顿时灰心丧气,仪仗队也半路而返。
为何这次出现了“灵而不灵”的现象?民间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以往平民还愿,不过是略备香火供品,而这次官宦安排仪仗,场面有些太大,惊动了湾中的大鱼。
总之,自此之后,赤金泊庙“求子”的灵验度明显降低,来此许愿的人也越来越少。按照《废铎呓》的说法,这座庙在道光年间应该还存在,只是那时的香火就大不如前。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也踪迹难寻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