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村子里都有什么?——菜田?拖拉机?农家院?还是美术馆?
2021 年 10 月,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一个只有 138 户的小村子,建起了一座「瓦」美术馆,它就正对着这个村子的村委会。
乍一听这件事情有点猎奇,不过这个坐落在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旁边的美术馆,也开始让这个村子里的老人驻足,孩子嬉笑,中年人思考。
■ 瓦美术馆里的作品和北沟村的孩子们
10 月 30 日,「乡村文艺复兴,在发生」暨瓦美术馆首展「局部城市」正式开幕,开幕期间,故事FM团队制作的「故事FM Live」舞台作品《长城,故乡,我和土地的未来》也迎来了首次公开演出。
这一次的 故事FM Live,我们通过三位北沟村村民的讲述,还原了这个位于慕田峪长城脚下的村庄,是如何从村民记忆中「贫瘠之地」,蜕变成游客眼中「花园乡村」的故事。
话不多说,现场实况视频和故事先送上。
■ 本期内容强烈建议打开视频食用,感受故事FM Live现场的魅力
记忆中的长城与北沟村
我叫王全,是⼟⽣⼟⻓的北沟村⼈。1959 年出⽣。
记忆中的北沟村非常穷。
因为我们村离长城很近,我还记得 8 岁的时候,爸爸就给我编了一个小筐,让我上长城另一头去捡那种「疙瘩根」,因为那时候长城另一头是我们村的地,那些种菇、种土豆的地里会留下疙瘩一样的根,可以捡回来烧炕。
我们⼀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家⾥养猪,主要是为了换粮票。我们养猪⼀定要想办法养到 121 ⽄,因为够 121 ⽄就可以换 100 ⽄粮票,如果你家的猪是 120 ⽄,就只能换 50 ⽄的粮票。
因为粮食不够吃,小时候喝的粥非常稀,你把眼睛趴在碗边看,都恨不得能照出人的倒影,我常常是喝两三碗喝饱了,但是一会儿就饿了。我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弟弟都死掉了,都是出生以后不到一个月就死掉了。
■ 早年的北沟村
后来我再长大一些,会上长城的另一头去砍杆,回到村里卖钱,我总是早晨天不亮就上⼭,到⻓城上就看⻅密云、怀柔县城的灯光,让我非常向往。因为北沟村原来有1/3的人都是在半山坡上住,村里的平地都是种粮食的,大家都舍不得去住,就挑一些种不了地的地方,盖点简单的房子。
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我能离开北沟村,上县城去住,如果能出去找⼀份⼯作是最好的,能转正是我最⼤的愿望,我⾼中毕业以后就去当兵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个算命先生来我家,他说我这个人是在板凳上睡觉,四不靠,谁都靠不了,就得靠你自己。等我当兵退伍之后,果然就被算命先生说中了,我没能如愿转正,但靠自己经商,生活改善了不少,我在县城里买了楼房,有了「捷达王」汽车,孩⼦也上了⼤学。
-2-
我的家乡不该是这样
我在 2004 年回到北沟村,承包了过去村⾥给修复慕田峪长城烧砖的⼚⼦,烧起了彩⾊的琉璃⽡,也就是今天的「⽡⼚」,那时候⼀年 5 万左右的⽑收⼊,⾃⼰的⽇⼦过得还不错,但还是感觉这个村⼦太穷了,村委会⽋外边 80 多万。
我们村有来自北京市里的⼉媳妇,回来就跟她婆婆说:改⾰开放⼆⼗⼏年了,怎么在北沟村没有体现?这里没有⼀块⽔泥路,到处都是⼟路,又脏又乱。
■ 早年的北沟村
有一天我从琉璃瓦⼚回来,从瓦⼚⾛到我家,走到现在的⼴场,也就是我们新建的这座美术馆门口那里,就看见一群人在那坡上,弄了⼀⼤堆柴⽕,大家就跟那⼉一边烤⽕一边起哄。
走到家我就跟我爱⼈说,咱们这太穷了,不应该是这样的,明年开春要选举了,我想回村⾥当书记。
我成功当选北沟村村委书记后,和大家说未来⼏年我要把北沟村变成花园式农村,当时没⼈相信。当时选举完了以后开会,我就跟⼤家讲:「我要干事,谁不想干事就回家待着。」
然后我就去修路,我需要⽔泥,就把⽔务局的副局⻓请过来,他问我有什么需求,我要了 200 吨⽔泥,没有工钱就没有人愿意干活,我就自己干,和我们的会计一起装搅拌机、装⽯⼦、铲沙⼦。
为了实现花园农村的梦想,我在北沟发起了两次「环境⾰命」。当时⼀说治理环境⼤家就说,是别人⼜要来参观。我就给他们讲,治理环境是⾃⼰享受的,他们来参观待⼀个⼩时两个⼩时就⾛了,只能享受两个⼩时的环境。我们⽼百姓 24 ⼩时离不开北沟村,⼤家分分秒秒来享受环境。
城⾥⼈看不起咱农村⼈,城⾥⼈看咱农村⼈就是脏乱差臭,咱们上城⾥公共汽⻋去,⼈家城⾥⼈捂着⿐⼦斜着眼看咱们⽼百姓,为什么?咱们身上都是臭味,为什么?干⼀天活洗不了澡,挤公共汽⻋去了。
城⾥⼈看不起咱们,那我们能不能把环境打造好了,我们把柴火长的锯短,整整齐齐地码在⻔⼝,让城⾥⼈到这我们这的时候,真的就能咔咔地照相,让他们知道,咱们北沟⼈能把柴⽕弄成这风景线。
我们头⼀次 2007 年没治理好,后来又接着治理,第⼆次⾰命弄完以后,全村卫⽣就没有死⻆了,我们力度很大,拆了很多私搭乱建的。虽然很多⼈来办公室闹,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好的,没有这么大的力度,不可能有今天的北沟村。
■ 今天的北沟村
我们的治理成果率先吸引到了外界的目光,2008 年,美国夫妇唐亮和萨扬将琉璃瓦厂变成了一座酒店,我很明显地感受到,村子要继续向前,一定要开放合作,便开始大力支持村里的集体建筑参与商业合作,这其中就包括 2009 年第一次来到北沟村的阚冬女士。
-3-
我想让北沟村变得更美
我叫阚冬,今年44岁,在北沟⽣活已经 13 年了。
2009 年,我第一次来到北沟村就很喜欢这里。我们当时想对这个村进⾏⼀些帮扶,买点他们特产的栗子,给⽼⼈孩⼦捐⼀点钱什么的,但我们也一直在想,除了捐钱,我们能不能投入一点我们的精力、投入一点我们的思考或者是资源,来帮这个村子做一些事情。
那时候的北沟村道路很窄,村⼦很⼩,也没有什么⼈⽓,因为年轻⼈都搬出去了,村⼦⾥有很多的蓝⾊的彩钢瓦,⽼的房⼦很多是⽤彩钢瓦去做顶,彩钢瓦有两层,上层是蓝,底层是⽩,有的是⽩朝上,有的是蓝朝上,每家铺得还不⼀致,我觉得特别难看。
这些彩钢瓦对村⼦⾥头的颜⾊破坏其实是⾮常⼤的,看了以后我真的觉得很痛⼼,但其实很多村⼦都是那样,⼤家都⽤最便宜的那种材料去做⼀些建筑。
我们慢慢开始深⼊地了解可以在这做什么,我当时就跟我先生说,如果我要来这个村,我首先要干掉的就是这些所有的彩钢瓦。
于是就开始了我们在北沟村的⼀个投资——翻新村⼦⾥头的⼀个饭店。因为那个饭店就是彩钢瓦的,我看着太难受, 我就把它改成了现在叫北旮旯涮⾁的⼀个地⽅。
■ 北旮旯涮⾁ 外景
我们用河⾥头的⼤⽯头砌墙,⽤当地种的⼀种核桃⽊,还有⼀些⻘砖和红砖,当时是他们⾃⼰盖房⼦⽤的,地板上的⻘砖也是怀柔本地产的材料。后来也找到一种像油粘纸⼀样的材料,代替那个彩钢瓦,这种材料非常便宜,老百姓也能用得起。
改完了以后⼀下⼦有很多的建筑杂志来报道。很多村民就说我们做得太好了, ⼀定花了不少钱,但是我们告诉他们,其实我们没有花很多钱,⼤家好奇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就开始意识到要变化。他们学着我们做东⻄的样⼦去做⾃⼰的房⼦。
其实我们就是为了给⼤家打个样,告诉大家我们除了彩钢瓦以外,我们还能⽤什么材料,能够在不是很贵的情况下,能把这个村⼦变得更漂亮。
2015 年,我又从村⼦⾥拿了⼀块地,那是⼀间废弃的燃⽓站,我们⽤同样的「本地材料」理念,设计师和本地的施⼯团队⼀起建成了⼀座新的民宿——三卅。⾃从我们三卅建好了以后,这个村⼦⼀直在建房⼦,村⾥头不停有⼈在翻新⾃⼰的房⼦,⼤部分都把它翻新成可以自己住,也有可以接待客⼈的。
⼤家都是对这个事情很有信⼼,并且这样让村⼦⾥的⺠宿产业就会⽐别的村⼦发展的更好⼀些,因为它的环境改变了,卫⽣标准改变了,整个的村⼦的⾯貌改变了,那就会有更多的⼈愿意到这个村⼦⾥头来,所以它的循环是正向的。
■ 2021年的北沟村航拍
⼀户改了,可能他就能影响两户、四户,就这样⼀点⼀点地,整个村⼦的⾯貌就发⽣了变化。09 年到现在我们差不多⽤了 10 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村⼦⾥不再有彩钢瓦了。我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强制措施,只是⼤家的审美提⾼了。
我 18 岁到北京,这么多年,我从来不认为北京是我家。因为这个城市太大了,我觉得它缺少温度 ,每个人都是「独行侠」,各过各的,各生活各的。哪怕我都嫁了北京人,我也不觉得我家在这。
但是北沟村不一样。我能够看到村民其实有和我们相连结的那部分。其实更多的⼈到这个村⼦⾥头,给他们的⽣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但是他们愿意把⾃⼰的东西分享给⼤家,我觉得这是很多我们在乡村⾥头⾮常朴实的⼀个特点。
他们也不懂什么社交,只是春天的时候他上山去摘野菜,他摘了两兜,会给你一兜。他爬那么高的山摘那东西,其实要花他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他就说愿意分一半给你。
我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北沟村里,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希望我们家能在这个长城脚下的小村子里,跟着节气、脚踏实地地过日子。有人问我北沟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有人说它是第三故乡,现在我觉得它是我的第一故乡。
我终于敢说自己是北沟的了
我叫宋翠红,今年 48 岁。我出生在北沟村的隔壁村,1997 年嫁过来的。
我记得我嫁过来的时候,我觉得特别不能接受,好像到了原始部落一样。那时候这个村没有一家的房子是带院子的,而且全是破石头房子,每次来北沟村都想回家。
虽然我的老家也是在村里,但我的老家是骑着自行车就能骑到家门口,你下了自行车就直接就能进屋了。但是北沟村呢,你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脚泥,那时候人家问我是哪里的,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北沟的,就会模糊地说我是慕田峪的。
刚嫁过来那几年,村里没有什么工作机会,当时孩⼦还⼩,我想出去⼯作也没有办法,我就带着我⼥⼉去慕田峪长城摆摊,就背⼀些⽔和饮料,拿⼀些明信⽚,背着东⻄⾛过去,体⼒好的情况下也要⼀个半⼩时。
瓦厂酒店开业之后,这就是北沟村唯一一个能找工作机会,那时候很多人都想来工作,我就特别努力地希望能获得这里的工作机会。从刷碗做起,后来他让我又在冷厨房工作,然后做冷厨房主管,后来我又在面点工作,慢慢就成了面点的主管,然后又去热厨房工作,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 北沟村村民在美术馆前的广场上晒太阳
从我嫁到北沟村到现在,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变化,村民的眼界也开阔了,以前就别说去别的城市、去国外,就算是去北京城里或者出了渤海镇的人都很少,但是现在这里的人不用往外走,就有各地的人来到这里。
现在北沟村也在全国评上了最美丽村庄,也会听到有人说:「哎,我怎么没生在北沟村啊?」如果现在⼈家问我是哪里人,我就敢说我是北 沟的了。
番外幕后大佬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彭寒
是的,故事Live 回来了。
融合了真实的讲述声音,影像,以及现场音乐演奏的 故事FM Live,在阔别 3 年之后回归了。
可能你对这玩意儿不太了解,通过以下视频你可以了解有关 故事FM Live第一次演出的情况。
■ 故事 FM Live 首次演出现场(2018/12/8)
怎么讲呢?
故事FM Live ——《故事FM》在音乐舞台上的延伸。
从四年前的第一期节目,我开始为《故事FM》设计第一个声音,编写第一首音乐开始,我一直认为这档节目所创造的声音语言是—— 特别的。
可能实在是很少有声音节目会像我们这样小心谨慎地对待音乐—— 我们对于节目的制作把控通常会精确到「这一个讲述的呼吸似乎和这个音符不太搭配…」—— 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精雕细琢,与我们尽力想让每一位讲述者在录音时保持的那种真实和松散的状态完全相反。
每一期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都在真实声音朴实纯粹的质感与音乐天然的戏剧张力这两者之间游离。某种程度上它们一直在对抗,但现实是它们在故事FM的语境里共存和融合得还不错。
我始终认为这样的共生值得更多的表现形式,除了每周一三五你听到的音频以外。
于是 故事FM Live 诞生了。
■ 本次故事FM Live的乐手 彭寒(左)、桑泉(右)
虽然距离 故事FM Live第一次演出过去三年了,下一次演出会是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但是今天这次演出实况我希望你有耐心看完,任何想法或者建议欢迎你在评论区提出,我会认真看的。
谢谢讲述者王全,宋翠红和阚冬。
谢谢桑泉,陈诗,复安,梦洁,萍师,琳大,贾宇……
祝北沟村越来越好,故事FM Live下次见!
■ 故事FM Live在北沟村的演出现场
希望在下次的 故事FM Live现场看到你!
「局部城市」不局限于场馆,
将借北沟村背靠慕田峪长城独特的地理风貌,
贯穿村中的三卅精品民宿、瓦厂酒店、村委会大楼、
老年图书馆以及田野和公路等。
从漫山乡野开始,到山间长城结束,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
瓦美术馆面朝村委会,比邻老年图书馆。
一线城市乡村新地标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乡村文艺复兴的崛起。
- 封面图由 故事FM 拍摄
Staff
导演 |彭寒
制片 |陈诗 贾宇 勾靓
作曲&演奏 |彭寒 桑泉
影像呈现 |李萍 蔡梦洁
讲述者 |王全 宋翠红 阚冬
撰稿 |陈诗 彭寒
演出实况剪辑 |蔡梦洁
运营 |Yoyo 冬冬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乐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 酷狗音乐 | 酷我音乐
均可收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