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红庙坡元墓出土一批文物

《文博》 1986年03期 卢桂兰 师晓群

一九八五年元月,高陵县姜李村民工在西安北郊红庙坡取土时发现一批元代文物,随后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我馆及时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该处为一高地,因长年取±,形成断崖,文物出土处距断崖顶部约6米,调查时发现有棺钉、木炭等物,证明出土物为一墓葬的随葬品。因现场破坏严重,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放置位置与组合情况已不可知,出土物有陶俑、陶器、瓷器、钱币,金属饰件等,现分述于后:

一、陶俑

1、 陶女立俑三件(一件残),其余二件分二式:

I式模制,黑灰胎,两耳背后梳双螺髻,身穿左衽长袖短衣,衣带在胸前扎一花结,两端下垂,双手笼于袖内,拱于胸前。下穿曳地长裙,裙带自衣边下垂于前腹部,足穿尖头鞋,通高24.5厘米(封二:1,正面.封二,2,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I式制法服饰胎质与I式同,头梳单辫,发辫盘于头顶,发髻周围裹小软巾,巾子两端在前额交叉,通高25.4厘米(封二:3)。

2、 陶男立俑三件(其中一件残)。模制,单辫自脑后下垂,身着右衽窄袖长袍,腰束双股软质长带,带子在腹前扎一结,其余部分绕至左侧下垂,左手笼于衣袖内,右手握拳前举,作牵马状。长袍下露出裤脚,足穿毡靴,踏于长方形踏板上,.通高27.5厘米(封二,4、5),

3、 陶鞍马三件。分二式,

I式二件(其中一件残),长損分披于左右两侧,辔头、胸带、蕈背带、鞍、鞫俱全,后鞍桥下部两侧各有三个套环,其中两个套环穿有带子与革普带相连,并挽有花结,马尾下垂,下部挽结,踏于长方形踏板上,通高26、长36厘米(封二:8)。

II式一件,只有辔头和鞍,以阴线刻划出腹带及幫腹带,鬃向左披,形体较小,底板及四肢下部已残,残高18.5、长22厘米。

4、 陶驮物马一件,已残,仅存背部,背驮货囊,囊外以绳系之。

二,陶器

1、 八卦纹陶壶一对,黑灰胎,棋制,扁身,椭圆形口,长颈,颈部饰两两相近的四道阴线弦纹,近口沿饰蕉叶纹,下饰流云纹,左右两侧有把手。腹部饰浅浮雕八卦纹,以鱼子纹为底,下腹及圈足又饰流云纹,通高16、口径3.5—4.7厘米,圈足径4.3-5.5厘米(封二:7)。

2、 陶方盒一件,盒身四侧面基本呈正方形,圆口,口沿鼓起,方形盖,盖钮为龟形,龟头前伸,四肢用力着地,作爬行状,形象生动、逼真。盒下有喇叭形小圈足。盒及盖为捏塑,龟钮为模制,分别制成后钮与盖相接,然后焙烧。通高23、口径8、侧面宽12.7、足径7.5厘米(封二:6)

3、 陶仓四件,圆形,仓身有四柱,柱上有斗樸,其中一件有尖顶圆盖,盖顶及

底座已残,残高29厘米。

4、 陶炉一件,圆形,腹稍内收,平底,敛口,三足,高11、口径13.3厘米(封三,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陶锅一件,圆形,敛口,口沿外有一•道突棱,带盖,盖为扁圆形钮,通高7.8,口径9.8厘米(封三:2)。

6、 陶碗一件,弧形壁,敛口,小圈足,足高4.6、口径1丄.8厘米(封三,4)。

7、 陶车均残,仅存车辕与车轮,车辕分二式:

I式略呈扁圆形,前端为兽头,直径约1.8厘米。

II式为圆形,直径1.1厘米。

车轮一对,每轮辐条为16根,直径14厘米。

三、瓷器

1、青白瓷盘一件,浅腹,弧形壁,高圈足,胎较厚,胎质洁白、细密,瓷化程度较高。釉色白中泛青,色调温润柔和。内壁及底部印蔓草花纹,底部花纹突起处有明显磨损痕迹。圈足及外底不挂釉,轮痕清晰可见。圈足内墨书八思巴文“疊"。盘高4.2、腹深2.7、口径15.7、圈足径5.2厘米(封三:3,青白瓷盘,封三:5,盘底墨书出八思巴文字)

2,白瓷坛一件,小口(口沿残),短颈,肩以下渐收敛,器身修长,圈足微向外撇,呈喇叭形。胎体厚重,胎为淡黄色,施白色釉,釉质较粗,内壁为黑釉。肩部釉下墨书“细酒”二字,底不挂釉,有轮痕及砂眼。残高28、最大腹围45.5、圈足径11.5厘米(封三:6)o

3、 青瓷坛一件,小口(口沿残),短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直,略收敛,低圈足,颈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小扁耳。胎质粗糙、坚硬、呈淡黄色,釉色青中泛灰,釉质较粗,表面不甚平整。肩部4.5厘米宽木施釉,形成露胎宽带,近底处亦不施釉。残高31、口径3.1、圈足径13.5厘米(封三,7).

四、钱 币

至道元宝一枚,天禧通宝一枚.天圣元宝二枚,皇宋通宝一•枚,治平元宝一枚,绍圣元宝一枚;元丰通宝一枚,政和通宝一枚(图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金属制品

1,银簪 两根,一为圆状,长12.6厘米。另一根为扁状,长11.5厘米。

2,银饰片 已残断成小片,残片两端小孔内穿有套环状细锁,可能为项链之类的装饰品。

3,棺钉 三枚,铁质,方形,有盖,残长8.5—9.5厘米。

另外,墓中还出土木炭五块。

该墓虽未发现墓志,但出土陶俑及陶器与户县元代贺氏墓①及西安东郊惠家庄元代刘义世墓②出土的陶俑及陶器的造型与风格颇为相似,证明该墓为元代墓葬无疑。对于埋葬的年代及墓主人的身份试作如下分析:

1,出土的青白瓷盘盘底墨书的八思巴文字,其字意及读音均为汉文的“王”字,该字当为器主人的姓氏。蒙古人于至元六年(1269年)初行八思巴文字,泰定二年(1325年)以此文刻成蒙古字《百家姓》,盘底県书的八思巴字,可能是在泰定二年《百家姓》刻印推广后书写上去的,那么该墓埋葬的时间当在1325年一1368年这四十三年之间。

2、出土的白瓷坛釉下墨书“细酒"二字,“细酒”即为好酒或美酒之意。考元代酿酒制度,自太宗窝阔台时起,即实行酒醋课,且税率很高,《元史•食货志》载:“元之有酒醋课,自太宗始。其后皆著定额,为国赋之一焉,利之所入亦厚矣。……辛卯年,立酒醋务坊场官,榷沽办课。……甲午年,颁酒曲醋货条禁,私造者依条治罪。”元代由征收高额的酒醋税进而改为酒醋官营,且酿造量亦有限额,而民间私造为犯禁行为。当时所谓“细酒"的上市量定是有限的,所以能饮“细酒"的人必是身份显贵者,由此推测该主墓人可能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另据出土的银簪及银首饰等物来看,应是一夫妇的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