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外集》书影凤凰出版社2021年9月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外集》书封

《竹外集》序

吕欢呼

天曙以前是不大写散文的。

实际上,这些年他在艺术创作之外,文章倒没少写,书也没少出。他是一个有研究癖的人,精力主要集中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研究上,从2003年以来陆续整理和出版了《宋克书法研究》《周亮工全集》《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鲒埼亭集批注》《中国书法史》《汉魏六朝书论研究》等一批学术专著,都是些挤了又挤的“干货”,常常被女儿朱湾讥讽为“毫无文采”,这些论文、著作就是我也不能尽数读完。

近两年来,他又尤为关注颜真卿,对颜真卿极其流派研究下了不少功夫。

天曙算得上是个勤奋的人。

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即便是出差,也从没有停止过对专业的兴趣和思考。他又很投入,我们俩从外面一起回来,常常是我还没反过神来,他就直奔书桌,专注地看书写东西去了。

天曙本科学历史出身,有极好的记录习惯,教育学生最常说的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的导师黄惇先生在他硕士毕业展的序言上说他有“三勤”:眼勤、手勤和问勤,黄老师的说法我是最有感触的。大约七八年前,大家刚开始玩微信,他装上微信后,就和其他人的玩法不一样了,每天把读书学艺的心得用微信记录下来,坚持了整整三年,用文言文写成一千多条微语。当时无论多忙多晚,一日不落,后来又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整理修改出版,由荣宝斋出版社精装成上下两大册,这份毅力和坚持是我天天目睹的。

《艺微》出版之后,颇受好评,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中国书画》《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刊物约他写专栏,报刊杂志不需要长篇大论,要有可读性。我喜欢读文学作品,读到好的文章和片段常常说给他听,也建议他写点轻松的文字,不必全是严谨的论文,可以记录一些生活、游踪和研究的趣事。

看来天曙是接受了我的建议,随即写了一些随笔,有的写自己的学习读书经历,有的写家乡先贤,有的写读书笔记,这倒激起他新的写作的兴趣。这些文章不长,没有学究气,灵光闪现,轻松好读。2017年和2019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且饮集》《七叶集》和《艺术学记》三部艺术随笔,辑录了他这几年创作研究之余的点滴。

近几年,我们有意识地多次到日本各地游历、办展,中国书画艺术在海外的影响主要在日本,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作品精彩者亦不在少数,我们还专门去神保町淘旧书,以补充中国书画研究资料的不足,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思他都有专门的文字记录。

去年冬天,我们全家去巴黎度假。在巴黎参观了卢浮宫、奥赛美术馆、先贤祠等名胜之后,他在巴黎的旅馆里就陆续写了一些观感。我们以前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欧游杂记》,还有梁启超对梁思诚夫妇欧游的建议,也有意记录在海外的见闻。回国之后,国内疫情严重起来,闭门不出,宅在家里,整理笔记,他又陆续写了一些读庄子和古代画论的短文,每天给孩子讲一个庄子的故事。

天曙热爱他的家乡,对扬州、泰州、兴化一带的先贤、文化都颇为关注。他的《艺微》就是受乡贤刘熙载的《艺概》启发而写成的。“扬州八怪”中,他尤其关注金农和郑板桥两人。今年春天,他天天在家看金农的书画,读他的诗,又有很多新的感受。他把这些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组金农书画艺术的随笔。

每天早饭后,他洗完澡,煮上一壶茶,孩子上网课,我写字画画,他就在我对面的小咖啡桌上,悠然而专注地翻书、写作,有时一天能写出一两篇来。他的稿子全是手写的,本子上改得密密麻麻。每次写完后,他都一定求我读一读,提提意见,我只好“被迫”着成为这些随笔的第一读者,也成了宅居一乐了。

每天工作之余,全家在院子里走走。

垄上的春天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慢一些,晚一些,树木迟迟地不肯发芽,只有院门口的一丛青竹,从冬天一直倔强地绿着,成为我们最亲切养眼的伙伴,我们就想起古人所说的“竹外溪边处士家”的句子来。现在,给他出版过《周亮工全集》的凤凰出版社,又要出版他的这些随笔,我们且为这本随笔取名为《竹外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天曙,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香港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作品集、学术著作和随笔集多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竹外集》签名的朱天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名版《竹外集》

《竹外集》目录

一、读庄说艺

1.死学与活学

2.道通于一

3.名利如寄

4.艺术的格局

5.鱼之乐

6.大用与小用

7.由技入道

8.顺应艺术规律

9.不做空头的艺术家

10.有容乃大

11.庄子之道与艺术

二、一画之法

1.何为“一画”

2.尊受生命

3.蒙养笔墨与运腕之理

4.发现山川

5.皴法与境界

6.蹊径

7.山即海, 海即山

8.满目云山四时变

9.世俗中的脱俗

10.“画”与“字”

11.资天地之任

12.石涛书法与诗画一体

13.石涛的小楷与钟王传统

14.石涛隶书与清初碑学的实践

15.“隶行”流派和石涛的“隶行”

16.石涛的“杂书”卷册

三、冬心板桥

1.冬心先生“画诗书”

2.冬心画竹

3.古笺画野梅

4.秃笔扫骅骝

5.佛光上下

6.与荷花,慢慢商量

7.“华山片石是吾师”

8.汉隶中溢出行草

9.楷隶与写经体楷书

10.别号中的金农

11.板桥竹

12.板桥的“破格书”

13.板桥与冬心

14.板桥与复堂

15.板桥道情

四、游目骋怀

1.闲读《书目答问》

2.洪谷老人谈笔法

3.君子爱山水

4.看山水的方法

5.山水画家的修养

6.画家的创作状态

7.山水画的笔墨

8.傅山的“四宁四毋”

9.刘熙载的《书概》

10.谈“以诗论艺”

11.中国画“味同嚼蜡”吗

13.谈毛笔

五、访古寻幽

1.访丹阳南朝刻石

2.古阳洞造像记

3.嵩山访碑

4.云居石塔和石经

5.走近褒斜道

六、域外之眼

1.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颜真卿大展

2.中村不折先生藏中国墨宝录

3.日本三笔之一——空海

4.近代日本对王羲之书风的接纳吸收

5.近代日本学者读六朝书风

6.近代日本的印学

7.柏林,柏林

8.走进维也纳

9.在卢浮宫看画

10.“印象派”在奥赛

11.先贤祠:法兰西的荣耀

此内容为转载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