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网济南新闻中心

随着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K260路公交投运,泺口浮桥的去留有了定论。11月4日,济南泺口浮桥管理处发布通知称,将于11月8日上午拆除泺口浮桥,并停止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南泺口浮桥自1988年5月建成通车,至今已有33年的历史,极大地便利了黄河南北两岸群众往来。最新通知称,由于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已建成通车,按照规定泺口浮桥将停止运营。接河务部门通知,定于2021年11月4日上午8时拆除浮桥,泺口浮桥管理处提醒过往车辆及行人,提前规划好出行线路。

记者向泺口浮桥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求证,得到肯定的答复,“拆(桥)是一定要拆,至于以后是否根据情况再临时架设还要进一步商讨。 ”目前,浮桥管理处人员分流方案已确定,部分人员分流到隧道建设管理公司。

随着济南新建跨黄大桥通车,相关浮桥拆除、停止运营已有先例。2010年12月,济南建邦黄河大桥通车后,建于2001年6月、位于建邦黄河大桥西边的黄河西外环浮桥随之拆除,成为黄河济南段第一座让位于新跨黄通道而拆除的浮桥。下一步,随着凤凰黄河大桥年内通车在即,建于2003年的黄河东城浮桥或步泺口浮桥,也将被拆除。

黄河上浮桥陆续拆除,这既是济南跨黄交通的进步,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也意味着“携河发展”掀开新的篇章。根据规划,济南将加大跨黄通道的建设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27条跨黄通道的新格局。

泺口浮桥系济南黄河第一座浮桥

结束该段黄河摆渡过河历史

泺口浮桥在济南大名鼎鼎,是济南通往黄河北岸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济南城北最早和最著名的渡口就是泺口。南宋初年,济南太守刘豫整疏济水河道,在济南华山以南筑“上泺堰”,于堰之南开挖小清河。泺水无法再流入济水,只能注入小清河。小清河东流不远,人们又筑“下泺堰”,将小清河分流,使其一支注入大清河(济水),“筑堰以分其流,因曰堰头”,也称“泺口”,即今历城区堰头村一代。金代,置堰头镇,又称“下泺口镇”,而原来的泺口,则被称为“上泺口镇”。人们在堰头设立渡口,成为北去各州县的必由之路。为便于管理,明代官府在此设立巡检司,置司兵四名;清代设立铺递,置铺司一名,兵三至五名。清末,堰头渡口改称邢家渡(今济阳邢渡村),时至今日,堰头附近仍是北跨黄河的要道之一。因此,自古以来泺口渡口就是南北往来的咽喉要道,水陆运输昌盛。

泺口渡口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堪称山东黄河第一渡。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泺口渡运量大减。1948年底至1949年初,也就是济南解放初期,泺口渡口仅有三艘木摆渡船,靠人力摇橹撑篙渡运,每天只能往返三四次,年渡汽车1万余部、旅客50余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泺口设立渡口航运管理所,1952年该所并入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务管理办事处。1953年,泺口渡口南岸建石砌固定码头1座,当时码头坡小道窄,只有东边1条坡道。后几经修建均未改观,仍为单坡道。1963年改建东坡道,开辟西坡道,并改建为高、中、低3级码头。后随黄河大堤逐年加高,坡道随之逐年延长。截至1985年末,南岸码头为4级石砌固定码头。北岸为曲流河岸凸岸,坡度缓和,近岸水流和缓,有泥沙淤积,中、小水位时有100余米宽的沙滩地,故无法构筑固定码头。1985年后,采用双体承压舟构成浮动码头。1985年末北岸配有双体承压舟16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泺口渡口出现了黄河第一艘木质机动渡船。 该船长18米、宽7.5米,功率58.8千瓦,可装载4部汽车,满载吃水1.4米。 1954年,开始使用132.3千瓦木质拖轮顶推渡运,当时有3艘平摆,南北两岸各固定1艘作趸船用,另1艘由拖轮顶推渡运。 平摆载重量大者40吨、小者20吨,年渡汽车10万余部,旅客80万余人。 1963年,泺口渡口又配备明轮两艘,但由于不适应黄河流速高的情况,没有正式投入渡运就淘汰了。 1966年4月,全国第一艘钢质双体渡轮在泺口渡口投入渡运。 1985年末,泺口渡口有钢质双体渡轮4艘,其中黄河甲型双体渡轮1艘、黄河乙型双体渡轮3艘,总载重量415吨,总乘客定额3016人。 1982年7月济南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前,泺口渡口日均渡汽车700余部、旅客2000余人。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渡运量大大减少,日均渡车60余部,且多为小型车辆。

1988年5月,山东省黄河航运局在泺口渡口原址上架设了泺口浮桥,这是济南黄河第一座浮桥,结束了该段黄河摆渡过河的历史,之后其他浮桥陆续建成。

来源:济南日报编辑:李秀娟

校对:殷会丽审核: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