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里有多远?4000米有多高?35年有多久?只有用脚度量、用心感受、用情付出,才能让这些抽象的数字跃动起来,勾连起一个个情节、人物、环境,跳入记忆、融入血液、嵌入生命。今天,我们继续推出《台站的故事》,带你去感受那时那地那人。

苏树朋:一年10万里

一年10万里,一走就10年。

十多年来,“朋哥”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在野外,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同事朋友口中的“朋哥”就是苏树朋,他是河北省地震局保定地震监测中心站流动地磁室的负责人。

在同事眼里,“朋哥”永远值得信赖,“有朋哥在,就有了主心骨”。

这次,他带队赴内蒙达茂旗开展流动测量。八月正是内蒙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苏树朋和他的队友们开展野外工作,十分惬意。

突然,有人看到一堵巨大的白色雾墙正缓缓推近,大家没见过这样的景致,感到新奇。一会儿,雾墙逼近,狂风骤起,熟知野外天气的苏树朋脸色骤变,朝队友喊到:“不好,是沙尘暴,快上车!”转瞬之间,风团已经扑了过来,飞沙走石,天地失色,几乎睁不开眼睛,耳朵里只有回旋呼啸的风声。硬风兜着砂砾和雨粒儿,像冰雹一样重重砸在背上。

“仪器!仪器!”苏树朋抢到仪器架前,快速而熟练地下架、拆线、收装、清点,刚放在地上,急风扫过,沉重的硬木脚架好象没了重量,一下子滚出了近10米。苏树朋顶着狂风,艰难地追赶滚落的仪器,狂沙石子打在脸上都浑然不觉。在他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仪器设备被快速地装到车里,没有一件遗漏,没有一件损坏。

看到苏树朋脸上、手上被石子划破的伤口还在不停地渗血,队友们纷纷数落他不要命了。他憨笑着说:“仪器是咱们的命,不能把辛辛苦苦测量的数据弄丢了。这点伤不算啥!”

整理:河北省地震局 张帅伟)

白友林:4000米高原上的心跳

玉树州平均海拔4000米,常人连呼吸都要用力的地方,残疾人白友林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

1999年7月,一场车祸导致白友林四级残疾。生活的不幸没有压垮这个雪域高原的汉子,他从头开始,重新学习走路、拿东西、说话、写字……

2000年6月,白友林成为了青海玉树地震台的一名观测员。玉树州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面对新的工作,他不断挑战自己,也挑战命运——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观测,从手拿原始工具在图纸上量点测距到用电脑鼠标点击完成计算,他不知道练习过多少次,上班练,下班还练……手指磨出的老茧一层又一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学着生活自理,到独立完成地震测量与前兆观测,再到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只有白友林和他的同事们知道,他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

玉树州地震多发。面对地震,他从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退缩,永远和同事一起肩并肩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站在那里,他就是一面旗帜”,他感动着、鼓舞着周围的人。

2020年,白友林被任命为玉树州地震台台长。他经常说自己是被地震台“收留”的残疾人,现在他已经成为这里的顶梁柱。哪怕日子再寂寞,也要坚守,哪怕工作再枯燥,也要在倾听大地声音的过程中,让大地听到他的心跳。

整理: 青海省地震局 纪淑果)

邓世炳:坚守35年的承诺

35年,邓世炳用一份坚守,践行着一个“踏实做事”的承诺。

1986年,对未来满心憧憬的邓世炳来到会昌地震台,在距离台站还有几公里的偏僻观测点工作。一个人、一条路、一台仪器、一个小院,是年轻的邓世炳对当年的所有记忆。

在那个破落的院子里,邓世炳学会了看波形、记数据,也学会了挑水种菜生火做饭——烟火日常之外,最难度过的是晚上——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年代,邓世炳常常数着树影熬过那些苦雨孤灯。

“毕竟年少气盛,也有实在熬不过去的时候”,每当退堂鼓响起,邓世炳就想起一辈子踏实勤奋的父亲,和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对父亲的承诺:“踏实做事、多讲奉献”——因为这个承诺,一熬就是三十多年。

熬得过孤独,自然也打得了硬仗。1987年8月,江西寻乌发生5.5级地震,邓世炳主动要求参加应急值班,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往返台站与观测点。饿了,凉水就方便面;累了,坐椅子上打个盹……那段时间里,他常常凌晨独自走过台站和观测点之间的小路,伴着他的不仅有穿透树梢的月影,还有躲在树梢、盘在路边的毒蛇……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三个月。

很多人说,地震台站是平淡的,然而在邓世炳的眼里,地震台站也是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三十多年来,在邓世炳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昌地震台成绩卓著。

今天的邓世炳,依然坚守在地震监测前线,依然在兑现着那个“踏实做事、多讲奉献”的承诺。

整理: 江西省地震局 胡翠娥)

来源:中国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