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用长达12分15秒的篇幅,关注了由达州广播电视台协助拍摄的深度报道《何川 汤文淑:工地“记录”者》,讲述了达州这对农民工夫妻拍摄短视频记录工地生活,展示了城市建设者的乐观积极向上,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致敬最美劳动者。

农民工与网络博主乍一看似乎是两个不相干职业,然而何川却将这二者融合起来,将工地上的生活制作成短视频,带给观众无数新鲜感。近日,记者走近“农民工川哥”——何川,实地观看了他和妻子汤文淑的视频拍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关注“农民工川哥

“太阳出来喜洋洋,一大早来工地忙。你看我们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六点钟就来工地干活上班了!”这是10月30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遇见你”中何川刚上班干活的画面。虽然背景是杂乱的建筑工地,可何川却是不见一丝疲惫与愁绪,反而充满了乐观与积极向上。

“哈喽,大家好,中午开始吃饭了哟……”一句非常淳朴的语言作为开场白,这是吃中午饭时的场景。常见而布满尘土的建筑工地,以一张抹砂浆用的高凳为桌,只见何川赤手拿起一片卤牛肉就大口大口的咀嚼起来,而妻子汤文淑则不忘充当配角,夫妻俩犹如表演相声一样。虽然居住环境简陋,生活劳累而简单,但是何川夫妻却将达州人的豪爽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何川告诉记者,他与妻子汤文淑是从达川区乡村走出去的建筑工人。2003年到福建打工,主要做泥瓦匠;2020年春节回到达州,继续在工地上奋斗。为了给自己枯燥的打工生活增加点乐趣,大儿子何松林建议他尝试拍一些视频展现自己的生活,何川个性开朗,喜欢热闹,就欣然答应了。

何松林回忆说,为了拍摄视频,父亲还专门花钱买了自拍杆和新手机。第一个视频拍摄的是父亲去接弟弟放学,然后买东西吃,画面很抖,表情也不自然,眼睛没有看镜头,很害羞。“刚开始不自然,放不开,后面拍着拍着就放开了。因为拍摄的内容比较简单,后期剪辑不需要特效,每天花费30分钟左右完成,然后上传网络平台。”何松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录工地农民工真实生活

从2018年至今,何川坚持每天拍摄,内容形式基本没有变,都是展示夫妻俩在工地上吃午饭,上传平台已有1100余条。何川基本保持着一天更新上传一条视频的频率,他用镜头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捕捉到了无数真实感人的瞬间,因此在网络上“农民工川哥”这一名字更为人熟知。

近日,记者在达州城郊一工地上见到了何川。在乘坐电梯上楼时,开电梯的女子问他:“你不是网上的川哥吗?”何川答道:“就是,要不一会来说两句。”女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说不好,我在网上给你点赞。”

何川来到二楼的框架“房间”里,一个三脚架上已经架好了相机,在一条沾满水泥的凳子摆上头天晚上在家做好的卤鸡腿和苦瓜、工地上电饭煲煮好的米饭。调试妥当后,何川拿着锅,“川嫂”汤文淑拿着盆,两人在镜头面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在镜头前,夫妻互相夹菜,讨论工作,极其普通的一顿午饭。最后,何川特意喊吃完饭的妻子专门拍摄了一个自己啃鸡腿的特写镜头。吃完饭,何川还跑到屋外的钢架上补拍了一个外景的镜头。

“视频的拍摄地点要专门挑选光线好的房间,不然画面看起来不好看。”汤文淑说。差不多30分钟的视频拍完,何川收好相机和三脚架,稍作休息。晚上回去,何川将拍摄的视频传给大儿子何松林后期剪辑,然后上传到网络平台。因为之前做过自媒体,“川哥”的大儿子对这类技术操作也是熟练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就会一直坚持拍下去

“在外打工十多年了,回来还是在工地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和爱好。”何川笑着说,现在拍视频,成为夫妻俩除工作外最大的爱好。就为了展现一个农民工的真实生活,不花哨,没特效。

汤文淑介绍,最开始,她很反对拍视频,原因是吃完午饭后,可以休息一会儿,拍视频就会耽误午休时间。但是何川坚持,她也从最初的反对到逐渐加入其中,最后成了“夫妻档”。

最初的川哥没有专业设备,一开始是使用手机进行拍摄素材,“手机拍视频不会拍,刚开始很抖,角度那些也找不好,说话也很怕,最开始眼神还一直躲镜头。因年龄等原因,对于很多东西理解力跟不上,所以最开始拍的时候很吃力。”何松林说,父亲亏得没有放弃,现在拍摄时开始注意角度等,还懂一些基本的用光知识,拍视频和拟文案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何川的故事先是在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火了,然后被川内各政务新媒体关注,近日被央视报道。面对“粉丝”越来越多,对于未来是否还会继续拍摄视频的打算,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川哥”坦言暂时没有想过,喜欢拍就会一直坚持拍下去。接下来,他考虑拍一些介绍四川特产和家乡达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