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获得学位,是对学生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伴随获得学位背后的学术公平问题也引起全社会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后备人才为基础,而教育公平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学术公平是成就人才的方向。

对每一位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来说,论文作品都是自己学术生涯中宝贵的知识财富,其中每一分成绩,每一句话语,都是自己通过付出辛劳和汗水而得,成绩有限但知识无价,学术成果的神圣性不容侵犯,国内学术界这一片净土仍需守护。

大学本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近年来却常有学术造假,高价购买论文甚至全盘复制粘贴的行为发生,这种以欺上瞒下的卑劣行径,给自己摸黑,为学校增丑,也为社会所不齿。

论文造假对于造假者来说,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他们不择手段的进行利益争夺,有的已粉身碎骨,有的人看似幸运,实则暗流涌动。

湖南大学通报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3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于就此前舆论热议的2016级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陈杰学位论文涉嫌全文抄袭事件公布声明,23时59分,其在官方微博回应称,陈杰硕士学位论文《面向新媒体的新闻缩写关键研究技术》构成学术不端,撤销陈杰硕士学位并取消其导师唐克龙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并且特别提到湖南大学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不姑息的态度,以作警示。

自2019年以来.湖南大学已发生过多起论文涉嫌抄袭事件,2019年4月2日,湖南大学通报该校毕业生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腐败对我国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涉抄袭;2019年7月3日,湖南大学又再度通报两名博士研究生论文造假事件,这一件件为了一己之私,利用制度漏洞,借网络便利发表论文,获取学历的事件,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的标准已经成为评定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资历的今天,越来越多多的人开始选择用金钱来铺垫自己的成功之路。从实况来看,无论是职称还是学术论文,只要有需要,就会有买卖,买方付钱,卖房办事,或代写、或抄袭,看似有钱好办事,实则布满了谎言与欺骗,本应被人尊敬的学术外衣,暗自钱潮涌动,最终只会落入不复之劫。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能因为人格有多高尚,学位有多重要而掩盖这些本质问题。论文造就了“专家”的称号,这些所谓论文,可行性有多大,有没有经过实验,还需严查。

学术讲究实事求是,不关乎面子问题。只考虑面子而不敢打假,才是我国学术界之大不幸。也决不能让外国学术界继续以鄙夷的态度、审视的姿态看待中国学者的作品。

现在的大学校园,少了点书香风情,多了些谎言陷阱

学者形象不再,变成了披着“羊皮的狼”。教育的市场化,势必滋生教育的投机者和既得利益者。光鲜亮丽的学术名义背后,为了学生为了使论文过审,老师为获得职称,帮助学生掩盖抄袭事实。频频发生的论文抄袭事件,真正的受害者只有那些付出辛劳于汗水的原创者们的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抄袭事件的一个细节是,在原作者北京理工大学赵连伟发现论文被盗后,其指导老师张华平通过邮件方式向湖南大学以常规流程申诉,但得到的结果却是置之不理,在事件发酵以后,三个月后,湖南大学才发出声明,在再三要求下仍未发出任何正式道歉,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依旧太平。如此处事态度,若非舆论发酵,必然是哑巴吃黄连,如不能直面问题,此类恶性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建立合理有效的论文抄袭检测机制道阻且长。对于论文抄袭造假的不正之风,绝非仅仅是惩罚处理几个造假者这么简单,更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严厉打击。严格审查论文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善查重机制,运用约束手段,让造假者处处受限,一经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加大论文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加强学生老师道德素养建设,用制度来保驾护航,构建起不会抄,不能抄,不敢抄的风气。还可以把论文信誉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学校还应建立更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术规范,杜绝“陈杰”事件再次发生,真正做到零容忍,不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以信为本,人无信不立。每个人都应以诚信为基本,以道德为底线,让诚信筑起社会安全网,让道德保护诚信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