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托家带小进城谋发展,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剧增,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务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近年来备受关注,受惠于国家政策,一批农民工子女得以解决留守老家、长期与父母分居生活的命运。

然而,对于众多农民工而言,其子女依然在就近入学上陷入窘境之中。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的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未来发展造成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数约3581万,而在全部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占比达70%,即进城务工子女数量已达2650万,随迁子女人数达到1429.7万。在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85.8%,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89.2%)大体相当。

教育部最新回应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

随迁子女就近上学一直是困扰教育部和父母的大事,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但当时由于经济、环境等诸条件的限制,学校资源紧张,教育局僵化的教育容量设置思维,随迁子女难就近入学,导致孩子到适龄阶段只能回乡入学,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教育部再次做出了回应,教育部网站针对“关于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建议”,答复称,教育部要求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这项主要目在在于精简入学手续,简化规章流程,改变了以往凭证明办事,公法无情的状况。这项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的政策可谓皆大欢喜。

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时代,农村的大多数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然而户籍并没有迁入,人户分离的状态,为子女教育埋下来隐患,这些人为大城市贡献了青春和力量,因为户籍的限制,使得这些人不能享受城市的应有的福利。而大量人才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受教育条件每况愈下,这样如此,更会加剧乡村城市两极化,人才分层。

而此次教育部的回应,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一次调整,可以让孩子多多陪伴在父母身边,到了年龄一样有学上。这样做不仅能增加家庭感情,也能解决家庭中孩子无法上学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还有几道坎

如果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上学,一些入城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以就学,那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就近入学的原则。对在一个区域申请入学的学生,可以全部实现电脑派位,让学生能够随意流动。不能城市里的孩子还在划片招生,进城务工的子女却可以随意到附近学校上学,也不公平。

公办学校是否具备接受随迁子女的条件是第一道坎,现如今公办学校都在严格按规范办学,禁办大额班是底线,公办学校学位紧张,或许只有少部分容量提供给随迁子女,面临僧多肉少,供小于求的不平衡配比,即使政策如何简化手续,也无济于事,对随迁群体集中的地区,首先应做的就是解决学位容量问题,公办学校如果没有学位条件,要接纳随迁子女越显力不从心。

如何严禁暗箱操作,暗收赞助费的问题是第二道坎,在过去的招生中,城区一些学校尤其是颇有名气的学校在接收农民工子女时,大多以借读费的形式敛财,且毫无任何收费手续。作为农民工,对国家政策了解甚少但为了孩子而甘于缴费。因此如何严禁公办学校暗收赞助费,让随迁子女或者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不增加任何费用,是一道有待解决的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迁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仍不容小觑,由于特殊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随迁子女在受到的教育、观念、行为上会和城市孩子表现出许多不同,进城父母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缺少沟通等状况使得随迁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

结语

就近入学,既是解决教育公平的良策,也是促进乡村城市发展的动力,政策的顺利实施不变形,真正做好随迁子女受教育公平,需要的是政府,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