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一贯的认知里,目标就是完成任务清单里的各项事情。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杰出学者,影响世界的50名心理学家之一,威廉戴蒙著作的《目标感》刷新了我的认知。

戴蒙历经七年社会调查,对1200多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并对其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深度访问,在此基础上著作了这本《目标感》。书中他将青少年的目标分为四种类型。疏离型,空想型,浅尝辄止型,明确目标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标属于疏离型的青少年,他们往往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对现状比较满意,对未来也没有焦虑,也没有更多的追求。同时,他们也会规避责任。令人担忧的是,当他们进入到社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时,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表现冷漠。心态也容易被空虚感侵蚀。他们会选择漫无目的活着,意识不到目标感对自己人生幸福的意义。

假如目标疏离者掉入水中,他们往往没有方向感,也没有可以逃离危险的办法,所以,这种类型,最后往往是放弃挣扎,任由下沉。

目标属于空想型的青少年,他们一般拥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但是他们不会将目标付诸实际行动,他们分不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区别。比如莎拉,很聪明,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喜欢看电影,于是,她梦想自己能拍摄电影,她甚至会学习一些视频剪辑,但是,她不懂电影行业的真实状况,也没有主动去学习一些拍摄电影的相关技能。就像许多消费者一样,吃到一道好菜,想自己去开一家餐厅,最后也不知道如何经营好餐厅,只好关门大吉。

目标浅尝辄止类型的青少年,他们有清晰的目标,也有可操作的方法,但是他们目光短浅,只能看到自身的利益,而看不到目标和世界的关系。比如17岁的罗伯特,他想毕业后去政府工作,他知道最快捷的方式,是先考上军校,因为军人的头衔能给他的履历镀金,美国政府总是能吸纳许多退伍军人。他也知道他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很多人的帮助,他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一所军校,但是,罗伯特的短视,没有帮助他跨越当下找到更开阔的意义。就像落水者,就算拥有方向,但是,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是很容易迷失方向,游不长远,甚至到不了目的地。

以上三种目标类型都在目标误区里,最后一种目标明确型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12岁的男孩叫瑞恩,他6岁时,在一节课堂上,他听到非洲有很多人喝不到干净的水。于是,他想要为非洲的小孩打一口井。他天天帮助家里做家务,赚取奖励,四天后,他赚到了70美元,可是,在非洲打一口井需要2000美元。他觉得自己这种方式积累太慢,于是,他以演讲的形式向周边人开始招募资金,很快,他筹集了打一口井的资金,成功的在乌干达打了第一口井。

后来,他的父母帮助他成立了基金会,名字叫做“瑞恩的井”,并同时建立了网站。现在,基金会在非洲的14个国家打了319口井,将近50万人喝着现身基金会打的井的水。

瑞恩关切到了社会的问题,并与自身建立了连接。决定自己能做点什么可以改变或者改进。这个过程他有自己的策略,并能及时调整策略。当然,他的父母及社会给予了很大支持,瑞恩从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体验到了深刻的意义感和实现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标?首先,需要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去改进。其次,是需要家庭系统和社会相关系统的支持。期间的积极反馈也是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可以引领孩子多去关注生活,社会问题,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平时,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谈论自己的职业,你从职业中获得的意义,以及你的职业和社会建立什么样的连接。而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职业。

作为老师应该多建立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启迪孩子们关心社会现象,鼓励发现问题,并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

作为社会力量,各媒体平台多树立正面舆论,多为青少年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

目标感建立就是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