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三十七章 行主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治国的是非得失应该亲自判断,不应缺位失权由宠臣来决定。韩非子接“食不断味,乐不定音”的例子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是由宠臣来定,那么臣子们就会轻视君主而尊重并听命于宠臣。这样一来,君主就会寄人篱下,主人变客人。
君主由主人变客人的根源要么是将君权借给了别人,要么是自己不行使主体应有的权力,自动放弃。总之是缺位不履职,不做为,乱做为,甚至是假做为。
职责、权力、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统一于岗位之中。职责是岗位应尽的责任,明确了干什么;权力是岗位在职者的权限,是审核批复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负责的证据;利益,自然是岗位在职者履职所得的报酬。我们很多人将利益与权力联系在了一起,其实利益只是履职的结果,绝不是权力的附属品,而这利益也只是岗位待遇而已,绝不是权钱交易的结果。
不管是不做为,还是乱做为假做为,总之就是既不干活,也不行权,但却享受职位利益,更为严重的问题就像韩非子所讲部门的工作总结与评定都是下属起草的,领导只负责读,这是严重的渎职。一地官员渎职为害一方百姓,一国之君渎职可是为害一国百姓,所以韩非子不得不多次提醒君主,“权柄”紧握,不可外借。切不能由主人变客人,客随主便托食于国。纵观中国历史,开国之君和盛世之君都亲理朝政,日理万机,而亡国之君一般都是荒废朝政,不理国事,君权旁落,不办公,不理事。
韩非子讲完君主缺位失权的后果后,又从社会学与人性的角度讲解君臣关系,从君臣关系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关系的客观性。韩非子说“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饥不寒,又不恶死,则无事上之意。”意思是:假使人们不吃不穿而不饿不冷,又不怕死,就没有侍奉君主的愿望了。这显然是一个假设,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君主是社会财富与国家资源的拥有者与分配者,臣民的吃穿住行一切所需都是君主分配的,当然这种分配是依照国家规则进行的分配。没有君主的分配,臣民的生活就无法保障,这是基本的情况。
这一论断,是从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得出的结论。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这种维系社会基本关系的原因是由人的基本特性所决定,谁让人要吃要喝要穿要生活呢!人性决定了社会性,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位置。人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独立生活,人终究是群体性动物,离不开群体。人的群体特性又让社会性成为客观,也就是说眼前的世俗社会就是真实的社会,我们必须去适应它并努力使之进步完善。
“事上”之为,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完全扁平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是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绝对的平面形式。不管是国家行政体系,还是社会组织,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等级化是客观现实。处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社会位置,都有其自身的规则与职责,我们身在其位,用好其权,谋好其职就好了。
韩非子对于君主缺位失权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说道“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也。今生杀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尝有也。”意思是:意愿不受君主控制,君主就无法加以支使。如果让生杀大权落到大臣手里,而君命仍得贯彻执行的,那是从来没有过的。君主没有了君权,就是普通人,君令自然无法贯彻执行。我们曾说过权力是行政命令推行落实的原动力,没有了权力,就像汽车没有了发动机。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饥不寒,又不恶死,则无事上之意。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也。今生杀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尝有也。】
权力意味着责任,要为自己的签字行为负责任。权力是用来管事的,不是用来管人的,权力的本质是推动事物的发展。权力不是利益获取的手段,反而是利益创造的前提,只不过这个利益是为百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