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融化的速度,在8日上午,是一小时一厘米。

8日早上5时45分,龟山气象观测站高级工程师蒲章绪已经踏上上班的路,他要在早上7点半之前到达龟山山顶,这里坐落着济南唯一一座国家基本气象站——龟山气象观测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洁白的积雪厚重地压在漫山的松柏上,散发着阵阵清香,山路上的积雪尚未融化。与“天气”打了30多年交道,蒲章绪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雪。

6日夜间雨潜入济南,于7日早晨化身为雪,洋洋洒洒飘了七八个小时。6日17时至8日16时,济南降水量达到48.9毫米,最大积雪深度达10~20厘米。这是1951年济南有气象监测记录以来,市区下过的最大的一次暴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章绪拿出一把木制的尺子,这把尺子大约也有了30年的“工作经历”,刻度已经有些不清晰了,但气象观测者和这个“老朋友”太熟了,搭眼一看,也便了解了刻度。其实这不是一把特别的尺子,普通尺子也可以代替它,但是对于拥有丰富经验的气象人来说,这把木尺子早已是带在身边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监测技术日新月异,但是人工监测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济南气象观测站从无影山迁至龟山,最早对降雪量的观测是使用称重容器,然后换算成降水量,这需要监测人员手动称重。在早期气象观测中,这样的工作每隔一小时就要称重一次,如果雪下在夜间,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气象观测者也要外出取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随着观测技术进步,如果不是遇到特殊情况,手工称重测雪这个工作,交给仪器就可以了。2014年龟山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迎来一位新成员——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它可以自动感知到雪的重量,将其转换为毫米单位,可以精确到0.1毫米,而且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上传。即便气象观测有技术加持,但是遇到7日这样的暴雪的时候,人工监测也是少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雪厚度也需要气象观测员手动来完成。7日12时,龟山气象观测站接到省气象部门《地面气象应急观测指令》,其中要求7日13时至20时逐小时、8日5时、8日8时至20小时逐小时测量积雪深度要素。按照要求,一般需要测量三个点位的积雪厚度然后取平均数,但为了监测更加准确,蒲章绪会多选取几个点进行测量。在被积雪覆盖的观测场,厚厚的积雪堆上留下了一个个尺子测量过的印记。

8日8时,龟山观测站测得积雪深度为18厘米,9时17厘米,10时17厘米,11时16厘米……16时11厘米……几乎一小时融化1厘米。随着气温降低,夜间积雪融化的速度会减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接班开始,气象观测员要到户外进行13次测量,蒲章绪给自己定了一个闹钟,记录着天气的密码。(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