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乃至整个世界史,写辞职信最多的官员是明末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在万历时期他写了62封,天启时期写了67封。是什么原因导致叶向高如此执着于隐退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万历、天启拖了这么久才批准他的辞职呢?

  万历皇帝讨厌他也信任他

  万历皇帝讨厌他也信任他

叶向高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东林党人,是老一辈东林党人掌握实权的大人物。东林党人反对加税,叶向高也反对,尤其是在反对万历皇帝征收矿税,让万历皇帝很是头疼;东林党人介入国本之争,站位是太子党,叶向高也不例外,一直在努力维护太子,是反对“三王加封事件”最大的后台,将万历皇帝气个半死。

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处处跟万历皇帝作对的人,被万历皇帝一路提拔入阁,在万历三十六年至万历四十二年一共七年时间作为真正的“独相”担任内阁首辅。万历皇帝为何一直不愿意动他,反而重用他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万历皇帝不上朝28年不理朝政所致。不过这并不准确,虽然万历皇帝不理朝政的这段时期里,国家的运转主要是靠内阁大臣维系,但内阁的官员实际还是要经过万历皇帝批准的。万历皇帝虽然很讨厌太子朱常洛,讨厌支持他的太子党,但是他心里还是很清楚,权力中枢不能没有能主导大局的官员。很显然,叶向高就是万历皇帝心目中那个能主导大局的人。

叶向高的思想虽然是东林党的,但太多出发点是改良大明的弊政。万历皇帝能感受到他的忠诚,始终没有怀疑。这当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叶向高不参与党争,没有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相反叶向高还在努力调和党争,帮助万历皇帝化解了很多麻烦。

叶向高辞职获得批准之前,还向万历皇帝推荐了方从哲,后来成为浙党的首领。泰昌元年的时候,杨涟还曾拉拢方从哲合作过。这些都是叶向高的遗产之一,他是东林党人当中少有的清醒的人,主张温和改良,与其他派系共存合作,显得十分难能可贵。相比之下,赵南星的激烈夺权派就要差劲许多,排挤了对手之后,职位就全部安排自己人,跟其他派系一直水火不容。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万历时期没有叶向高的存在,当时的党争问题就是天启时期那种你死我活的状态。不仅万历皇帝自然打心底感谢他,一直不愿意动他,连东林党的对手也尊敬他,不忍诋毁。

  第一次艰难辞职之路

  第一次艰难辞职之路

那么叶向高为什么在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反而要坚决辞职呢?而且是陆陆续续写了62封辞职信?

我认为叶向高应该是累了,毕竟他这种人是极少数,属于曲高和寡的类型。朝中大部分官员都在互相倾轧,为各自的派系利益奔走,完全不顾大明的危机,这让他很心痛。就连他加入的东林党,也有刻意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也让他很心累。

虽然万历皇帝很信任叶向高,但是也十分任性。比如万历皇帝十分讨厌言官,就把相关的奏章扣留下来。有一次关于官员任命的问题,叶向高几十次上疏,被拖了两年之久才被万历皇帝批准。之后调整官员任免的时候,周奏章都一百多了,万历皇帝还是拖着。

国家大事,如同儿戏一般,这让叶向高敢怒不敢言。长期的压抑,加上有一段时间生病,渐渐地他便萌生了退意。

于是叶向高写了一封辞职信,准备走人。岂料万历皇帝反而不同意了,赶紧嘉奖一番,然后拒绝了。不过叶向高早就心灰意冷了,还是坚决要辞职,于是继续写辞职信。一直写,一直被拒绝,一直到第62封,万历皇帝终于烦了,这才批准辞职。

  第二次艰难辞职之路

  第二次艰难辞职之路

天启元年,叶向高再次成为内阁首辅。因为国本之争最终结果是太子党获胜,所以东林党成为泰昌到天启三年的第一大派系。叶向高作为资深东林党大佬,自然要被请出山主持大局。但是这次他本不应该来的,因为在他离开官场的六年多时间里,少了他的调和,党争逐渐加剧,终于因为“红丸案”演变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东林党借着“红丸案”大肆攻击齐、楚、浙等派系,斗争的规模与程度远远比万历时期强烈。叶向高虽然是内阁首辅,拥有最高的权力,但是此时的东林党已经是赵南星为首的激烈夺权派掌控,他们才是背后实际推手。叶向高在东林党中的话语权太小,已经无法继续调和党争了。

在此之外,魏忠贤的阉党也逐渐崛起,此前被东林党排挤的派系全部倒向阉党,反过来组建了联盟,攻击东林党,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叶向高再次无奈,所以退意再次萌生,写了第一封辞职信。不过因为叶向高的威望还在,天启开始还是不答应。没办法,他只能用老办法继续写,一直到67封感动天启为止。

从叶向高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明末的党争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要调和是十分困难的。要做一个中立派,也是十分困难的。而这些问题堵死了改良的道路,内耗自然不可避免。

辞职之后,叶向高终于舒了一口气,直到天启七年才过世。不过十七年后,大明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