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婷竹副教授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为“2020年布依戏研修班”的学员们讲授布依族民歌的课程。

宋老师从五个部分向学员们介绍了布依族民歌的整体概况。首先,宋老师根据土语区的分布特点将贵州布依族山歌分成了南部第一土语区山歌,包含都匀山歌、荔波高腔山歌、笔管歌、麻尾山歌、贞丰山歌;中部第二土语区以贵阳为中心,包括以《好花红》为核心的“四平腔”羽调式山歌和“三滴水”的徵调式山歌,以及深情厚谊的“连娇歌”、轻盈活泼的“咕噜歌”;西部第三土语区山歌有威宁山歌、纳雍山歌、盘县山歌。其次,宋老师讲述了布依族人民恋爱时从相识到盘诘再到情深的婚恋过程,并例举了相对应的布依族婚俗歌曲,还提及布依族的酒歌,从迎客、敬酒、劝酒、盘歌、赞颂、谢酒等环节都伴有演唱。布依族的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主要分布在荔波及其周边的三都、独山县的交界处。宋老师最后讲到布依族古歌,详细介绍了“迁徙歌”,认为布依族民歌世代滋养着布依人民的身心,呼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布依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其音乐特色,进而充分体现贵州本土文化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魅力。

同日下午,国家一级演员、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贵州省曲艺家协会会长徐小雁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音乐学院为“2020年布依戏研修班”的学员讲授布依戏编排。

徐老师主要针对学员们舞台中的“四功五法”等细节性动作进行指导。在课上,徐老师对学员的表演手势、步伐、眼神、身段、表情等每一个细微动作进行示范。徐老师强调,只要人在舞台上,不管角色有无台词,都要投入到戏里的角色表演中,每个动作姿态,甚至呼吸都要投入其中,每个角色都以身入戏,这样演出来的戏也才更具感染力。最后,徐老师肯定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经过老师们的指导,学员们在排练中的动作、表情、与观众的交流等方面都大有进步,舞台表演也更具艺术审美感。

同日上午,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莫里学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为“2021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研修班”的学员们讲授芒筒芦笙制作技艺。

芒筒是单簧气鸣乐器,由共鸣筒和竹管两部分组成。莫老师说道,芒筒的竹管选用生长6-7年且比较笔直的白苦竹。首先在靠近竹管底部的位置开出一个安装簧片的槽,然后将竹管除底部之外的竹节打通,并把簧片安装在竹管上开出的槽内。共鸣筒的原材料为毛竹,先将毛竹除底部之外的竹节打通,并把外部打磨光滑。然后将竹管放入共鸣筒内并进行调音,调音完成后将竹管固定在共鸣筒内,这样一支芒筒就制作完成了。在莫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认真实践,莫老师则耐心地指导。

下午,由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会长,黔南师院教授,国家一级作曲老师韦祖雄为“2021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研修班”的学员们讲解了芦笙制作技艺和自己的学艺经历、过程及其相关文化知识。

韦老师主要分为六个板块进行讲述,分别为:芦笙的概述、芦笙的传说、先秦及汉初出土的笙类乐器、唐宋至清中期文献中有关芦笙音乐的记载、芦笙的改革历程、传统六管芦笙的改革以及芦笙的改革成果。韦老师在对芦笙的历史概中以图片和文字向学员们介绍了最早的芦笙——笋壳叶芦笙。东丹甘老师自1956年起对其进行改革,形成今天的改良芦笙。在课后的讨论环节,韦老师拿出于1995年与其父亲一起制作的14根28管的芦笙向学员们展示并解释其制作技艺和原理。韦老师说道,不管是传统芦笙还是改良芦笙,都应继承其“本”再到“衍”,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真正实现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夏苗苗、杨登、华荣、林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