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南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县城出发,向东大约两公里,便可来到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一条奔涌着昆仑山雪水的水渠经过这个维吾尔语意为“水边村庄”的地方。

雪水曾经是恰克日库依村村民世代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安全饮水工程在南疆各地农村落地,当地人在脱贫过程中告别了不卫生的渠水、涝坝水,进入了自来水时代。2021年8月,这个“水边村庄”更进一步,成为首批进入直饮水时代的南疆农村。

就在村头的游客广场一角,一台两米多高的直饮水机矗立在水渠边,只需扫码或刷水卡,就能打一桶约5升的纯净水。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艾尼是广场对面一家旅游纪念品店的店员,自这台机器出现开始,他就成了忠实粉丝,每天都会去打一桶直饮水。“这个要比家里的自来水好喝多了,甜甜的,泡茶特别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印在饮水机上的一句话。这台采用先进净化滤水工艺的饮水机是山东援疆的一项民生提质举措。

像南疆的很多沙漠绿洲村庄一样,恰克日库依村土地碱性大,水质硬,很多村民患有各种结石病。2020年,对口援建英吉沙县的山东省济宁市引进水处理企业,在当地设立新疆新淼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将业务发展聚焦在南疆健康饮水领域。

  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艾尼用直饮水机打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艾尼用直饮水机打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水桶和水卡免费,卡里每月有60元水费补贴,仅仅11月初的一周时间,恰克日库依村就制售了200多桶直饮水,如今直饮水机已经覆盖全县60多个村。据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民生项目组组长魏新建介绍,“十四五”期间,英吉沙县14个乡镇170多个村将实现净水设备全覆盖。

援疆的“甜水”不仅仅带来了健康,更让这个古老的村庄焕发了生机。

恰克日库依村以烧制土陶历史久、花样多而闻名,因此又被称为“土陶村”。虽然土陶烧制经验丰富,但因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未能成为村民的“金饭碗”,“土陶村”也是新疆最后一批摘掉贫困帽子的村庄之一。

而如今走进“土陶村”,无论是刷泥的粗犷墙壁,还是墙上的彩色土陶,随处可见网红乡村的元素。济宁市援疆指挥部通过项目资金,统一对全村民居、庭院、外墙和巷道升级改造,建成的土陶展览馆免费提供给匠人制作和展销土陶,还组织了疆外制陶艺人来村里交流授课,一个土陶工坊也即将拔地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1月7日拍摄的恰克日库依村土陶展览馆。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随着游客的增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的家常常是人来人往。在2020年之前,这位63岁的老人和儿子阿卜杜克热木·阿不都热合曼几乎纯靠人力来烧制土陶。去年在援疆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村里给他家配置了揉泥机、电窑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明(右)指导孙子制作土陶器(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作为家里第八代制陶人,阿卜杜克热木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从12岁开始做土陶,现在做起来省力气,还省时间,买土陶的人也多了,感觉可以一直做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1月7日拍摄的恰克日库依村的一处外墙的土陶装饰。新华社记者 侯昭康 摄

(记者张钟凯、李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