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其实应该是在上上篇发的,呃,说起来像绕口令,但的确如此,因为我没想到北京在 11 月初就降下第一场雪,还很大。

所以我就先写了那篇拍雪的文章。

但其实在那之前,我原本是要发一篇关于银杏叶的创意拍摄推送的。前几年我把银杏拍成了小天鹅,而今年,我让它们“飞上了夜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 年的银杏叶创意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相关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银杏叶创意

这张作品的技巧其实非常简单,看似随手一拍的拍摄,和稍微复杂一点的修片。当然,也不会很复杂,因为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1

低头看看有惊喜

拍摄这张照片纯粹是一个意外,当时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台阶上有斑驳的墙皮脱落,又有金黄的银杏叶掉落在上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 99.99% 的人路过不停留

让我想到了前几年:

1. 我曾把脱落的墙皮拍成山的形态,

2. 我曾把银杏叶拍成天鹅。

那么现在,何不将二者结合一下?1+1>2。

于是我开始寻找,找到起伏如山势的墙皮痕迹,它边上恰好有几片银杏。于是举起手机,从上往下拍摄,减弱立体感,将画面简化为画布般的平面,以突显“山”与“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看的“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看一些的“山”

但直接拍出来还不够,“山”与“雁”的背景太灰,于是一场后期修片的冒险又接踵而至。

2

局部修片是关键

回想一下我们常见的山水画,或是山的照片。一般的山在白天时,天空亮,而山峦暗。如果是雪山,在傍晚夜空下,则是天空漆黑而山脊雪白。

明暗造成的对比反差,往往能带给画面更为强烈的视觉体验。所以这次修片的核心目标,就是让画面中的 “天变暗,山变白,银杏不变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析照片

是修片时要做的

第一步

为此,我们其实需要将画面中有墙皮的灰色部分压暗成近乎全黑,但同时不能改变没有墙皮的“山”的部分,甚至还要让它更亮。

正如我在《手机摄影笔记》和以前发过的 Snapseed 修片教程中写的那样,要想达到这种矛盾的亮度调节,就需要用到「局部」工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片步骤一览

事实上,我用了 3 次「局部」工具。

因为一次的调节幅度并不足以将“天”变暗、“山”变亮,所以才需要三次,并且每次调节的过程中,我也会根据前一次调节的变暗/变亮程度,来进行数值修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 1 次局部调节的打点位置和调节范围

上方点位基本都是亮度降到最低

下方山的部分点位亮度+3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 2、3 次局部调节点位

基本属于“哪里不够暗/亮就调哪里”

最终,得到的是画面上方基本变黑,而下方很白的效果。而其中的银杏叶因为色彩与形状的差异,局部调节时会被自动识别出轮廓,因而不会受到调节影响。

接下来做的,是「曲线」调色处理。做这一步时,我本来还想最终照片是彩色的,但后来发现部分变黑白会更好,所以曲线调节的意义就不在于色彩的改变,只看亮度的改变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线调节仅考虑对画面反差调整

然后,是「黑白」工具登场。这里为了进一步加深明暗对比,在转黑白时上下滑动手指,调出对比度选项,并将其设为“+30”,以让亮更亮,暗更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白工具里上下滑动手指

也可以调整不少选项

最后,当然就是确认刚刚调整之后,再进入「黑白」的蒙版界面进行涂抹,将所有银杏叶的部分都擦除转黑白效果(即涂抹数值为 0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呃,说起来怎么进蒙版就不用我再说了吧……已经讲过无数次了,你可以在本订阅号 Snapseed 教程里,或是以前涉及修片的文章里找到方法。

有趣的是,蒙版涂抹这一步不必很精准。

因为银杏叶周围的地面已经变得很黑了,即使涂多了,也不会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影响。所以我们只需要注意别漏掉银杏叶黄色的部分就好。

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以往,这里轮廓涂抹不那么精准也 OK~

最终,画面经过了局部的亮度调节,和整体的曲线调节,由转黑白得到简化,再经由蒙版功能将银杏叶的色彩凸显出来。

一幅青山之上,点点繁星中金色大雁漫天飞舞的照片就完成了。

灵感何来?

最后聊一句,这样的场景只存在于修片的创意,或者说我的臆想中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

此前在内蒙旅行时,我和校长半夜在阿尔山拍星空,就见到过天上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南飞。

那些大雁被阿尔山的灯火照亮,从漫天星空下飞过。声声雁鸣入耳,不停挥翅的身影被小城灯火染红。约莫十几秒钟,它们就穿过夜空,隐没在远方的白桦林和群山之后,恍惚间宛如一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片白桦林与远山

可惜定格不住飞过的大雁

那时光线极暗,大雁飞得又很快,用相机和手机都无法记录下来。只有那个画面和意境,留存在了脑海里。

也许正是因为那次巧遇,才有了走在街头时,对平时视而不见之物的回首与关注吧。

所以,灵感来自哪里?或许,来自过去的种种体验与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机摄影讨论群请+

cameranote5

暗号:一点讨论群

读书美

我的《手机摄影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