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话剧舞台上,一大批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脱贫攻坚题材的话剧作品大量涌现,为梳理、总结和提升农村题材话剧提供了可能。当下农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和新奋斗的起点,今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新形势下如何继续书写农村故事,汲取之前农村脱贫题材话剧的优秀创作经验,认识到当下农村脱贫题材话剧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力作,是当下农村题材话剧创作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去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反映这一重大主题创作的大批话剧扎堆出现在舞台上。这些农村脱贫题材话剧在内容上契合时代主题,反映现实诉求,剧作大多反映边远贫困省份的农村扶贫工作,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塑造了一些为农民代言的扶贫人物形象。文化和旅游部今年3月举办的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活动,遴选了36部作品进行网络演播,有话剧7部,其中2部是关于农村扶贫题材的,分别是云南省话剧院的《农民院士》和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的《金色的胡杨》,为农村脱贫题材话剧中的精品。但也要注意到,多数农村扶贫题材话剧创作面临内容上重复、雷同的困境,人物形象存在简单化和脸谱化现象,创作上存在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些剧作大多陷入模式化书写,在内容上大多是描写扶贫干部带着文化政策来到贫困地区,带领群众脱贫,遇到群众的思想难题或自然条件的恶劣影响,随后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实现脱贫。剧作中的人物性格变化不大,人物形象扁平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如何避免落入这种形式的窠臼,实现农村题材话剧创作的突围?首先,要把事件和人物置于国家农村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敢于触碰现实农村中的深刻矛盾与社会痛点,注重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以启发观众对当下农村现状进行思考,而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其次,当下农村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中,经济发展对农村生活方式冲击很大,要在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多元生活方式选择中塑造人物,体现农村人物的所思、所感和所想,把人物置身于时代大潮中、通过多维透视进行呈现,更好地塑造新时代农村典型人物形象。再次,要避免走秀式的采风,只有认真体验农村生活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感想和喜怒哀乐。话剧《农民院士》取材于真实事件,剧中可以看到扶贫组到达前拉祜族乡亲安于现状的实情,也可看到朱有勇院士团队中的学生周华强评职称的苦恼,通过这些具体事情塑造人物性格,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发展逻辑。一般来说,精神脱贫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扶贫工作中,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各项优惠政策实施,部分农民出现脱贫致富的依赖性增强的现象,为此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从而实现真正脱贫。这在许多农村脱贫题材话剧中都已有所涉及,如《金色的胡杨》提到了文化扶贫,要在柯克墩村建幼儿园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面貌。第二个层面是农民脱贫后,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内容上重点关注脱贫后是否会返贫和农民致富后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后农村是否会面临新问题?农村的精神文明和农民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这恰恰是农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农村题材话剧需要重点呈现于舞台的。

习总书记曾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话剧作为一种表现时代生活的重要艺术样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要突出时代特色,敏锐地反映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展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塑造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创作出优秀话剧精品,让农村题材话剧创作绽放出时代光彩。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