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建明

“小区建起电动自行车车棚,安装上智能充电桩后,真是太方便了。”昨天中午,家住宋庄镇疃里村的刘女士下班回到小区,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新建不久的车棚内,熟练地给车充电,“以前把车推到家里充电,既麻烦又不安全。新建的车棚能遮风挡雨,还装有智能充电桩,不仅安全,环境也越来越好。”(11月12日《北京日报》)

现在,由于多数小区缺乏智能充电装置,居民要给电瓶车充电,只能集中在自家车棚,相对密闭的空间里,一旦发生火灾波及左邻右舍,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而没有车棚的居民,只好把电瓶车扛上楼去充电,甚至有人还把电瓶车放进电梯。而一些楼下没有充电插口的居民,还采用“飞线下楼”的取巧办法,这些五花八门的违规充电方式,都会埋下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用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十分深刻。

看似便捷、经济的电动自行车,实则暗藏多种消防隐患。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已经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万多起并造成人员伤亡,平均每月发生上千起火灾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电线发生短路,加上外部温度过高,塑料材质发生燃烧,气体被人体吸入后极有可能导致窒息;充电器不匹配,不同品牌的电动车充电器混合使用,也会有安全隐患;电池内部线路短路,则会引起自燃,等等。

一方面要解决居民电瓶车充电难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小区消防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设置智能充电设施,让居民能够安全充电、方便充电、便宜充电,彻底消除由电瓶车违规充电带来的安全问题。让充电桩成为小区的“标配”,这是今后现代化小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建设应该考虑的一个新的要素。老小区可在充分征集居民的意见后,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安装位置,根据电瓶车数量和居民需求科学设置,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充电服务。

而对于新建小区的充电桩布局,建设部门应该提前规划、刚性落实,与车位、绿化、商业等公共设施一样,列入小区建设强制性配套要求,并把建设技术、设施位置和收费方式等,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第三方企业,制订具体的低价收费方案。这样一来,新小区的居民在搬入新居后,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充电服务,不必再为电瓶车充电而烦心费力,更是彻底解决了小区的一大安全问题。

满足群众电瓶车充电难问题,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实则是关乎消防安全和群众出行的民生大事。各地各部门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把小区充电桩建设这件好事、实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抓出实效,目标是让每个小区都配置充电桩,让电瓶车违规充电事故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