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自古以来玉石因其别具特色的自然属性,使人们对她有着特别的喜爱与推崇,赋予了美好的品格,即玉德。可以说,玉德是我国玉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玉文化影响深远,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玉德的观念形成于西周,玉德学说形成于东周,经春秋、战国、两汉传播至清代。论及玉德的人,有管仲、孔子、许慎等人。其中管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玉德论述的人。
提出“九德”的管子,有何成就?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政改、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管子论玉九德
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对玉的认识基本上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从春秋时期开始,古人对玉的认识就从感性走向理性,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玉德进行系统论述,对玉德进行赞美指出玉有九德。
在他的《管子水池》—书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乱,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徳出焉” 就是说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溫润而有光泽,代表仁;清澈而有纹理,代表智;坚韧而不弯曲,代表义;清正而不伤人,代表品节;鲜艳而不易垢污,代表纯洁;可折而不可屈,代表勇;玉的瑕疵与优良质地都表现在外面,代表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代表宽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代表有条理。所以君主总是把玉看的很贵重,收藏它作为宝贝,将玉琢磨成吉祥的器物,以充分的体现玉的九种品德。
以人为本,九德与玉相对应
管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的政治家。管仲的人学精神直接表现为“人本”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仲的治国和行政皆是出自对人的关注、推崇人道。
管仲还强调 “守国之度,再饰四维。”这四维就是他说的“礼、义、廉、耻”。他进一步解释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避恶,耻不从枉。”也就是说:有礼,人们的行为就不会超越应该遵守的规范;有义,就会遵礼而行,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因此他把“四维”看作是巩固国家的准则,除礼之外,管仲也非常重视“信”、“德”、“惠”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管仲把九种传统的优秀品德与和田玉的性质相对应,提出了玉“九德”说,并为后来的哲人们研究玉德说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