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题:应冰雪时代 育桃李芬芳
  ——记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上)
  新华社记者季嘉东
  “说实话压力挺大的。”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的首任院长,教授胡斌回忆学院刚刚成立时,他每周都要两次驱车前往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请教业务专家,也时常邀请对方到学院一起探讨,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
  (小标题)认清困难 招募师资
  2017年12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正式成立。参加仪式的有很多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自身的领导专家,但是面对大规模培养冬季运动人才、举办国际级冬季运动赛事的重任,谁也没感到一丝轻松。
  胡斌介绍,当时国内的冬季运动发展情况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概括。第一个“三分之一”指那些竞技水平较高的项目,比如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但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仍显不足;第二个“三分之一”包括越野滑雪、冰球等有基础但距离冬奥会参赛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的项目;第三个“三分之一”则最棘手——“当时申办冬奥会之后,(不少)雪上项目我们几乎就是空白。”胡斌坦言,自由式滑雪项目下的各类小项,包括雪上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等都有明显短板;在冬季两项和北欧两项上,无论是赛道建设还是赛事运行、赛事服务,中国与国际高水平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胡斌介绍:“我们没有相关的业务老师,冬奥组委给了很大支持。”为补足短板,北京冬奥组委借鉴平昌冬奥会的经验,对接七大冬季项目国际单项组织,聘请国际奥委会(IOC)认可的专家,由北京体育大学提供场地等服务,展开授课指导。
  “只有这些人来给我们培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奥运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竞赛规则、赛事规格。而且规则很多都是这些人制定的,他们更了解最前沿的东西。”胡斌说。
  除了聘请国际专家,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冬奥培训学院也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壮大师资队伍:比如由短道速滑前世界冠军王春露担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球运动学院执行院长,同时也是培训队伍的一员;2014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张昊从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毕业后留校任教,加入培训队伍……
  (小标题)广纳人才 开班授课
  与组织师资队伍并行的另外一条轨道是招生,胡斌特意介绍了滑雪战队。
  2018年10月28日,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建队典礼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154名滑雪高手从2100余名雪上项目专业志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滑雪战队首批队员。在这些人中,81人来自北京28所高校,23人来自冬奥会场馆的业主单位,其余50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他们年龄差异很大,有50多岁的,也有20来岁的。有护士、地铁司机、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我们一方面举办团队建设活动,反复提高大家的士气,鼓励参与精神,一方面又加强业务培训。”胡斌说。
  为了解业务要求,胡斌特意去雪场考察。“高山滑雪的赛道是冰状雪,更像一块冰,滑下来的速度能达到100公里每小时,有的赛段甚至能到110公里。运动员经常会把旗门打掉,志愿者要在1分30秒内打雪钻,再把旗门安装好,难度很大。”
  2018年12月22日,滑雪战队迎来165名新队员,第二纵队正式组建。这支队伍中,有73人是国内技术官员,19人是获得过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认证的滑雪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曾获得省区市及以上级别滑雪比赛名次。
  2019年1月3日至10日,滑雪战队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相关滑雪场组织雪季集训,220余名队员投身雪上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实战能力和工作本领。滑雪战队举办的训练成果展示获得各部门好评。
  疫情发生后,线上授课成了主要方式,包括住宿、餐饮、医疗、安保、交通等多方面内容。授课人都具有丰富的冰雪运动经验,包括曾远征南极的冯静,新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现年八十多岁的单兆鉴,以及中国第一个雪上项目世界冠军郭丹丹等。
  成立至今,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北京体育大学依托专业学科力量,不断为滑雪战队制定特色教学培养计划,胡斌的压力终于减轻了些。他介绍:“目前战队中已经有三百多人正式入职北京冬奥会相关岗位,使用率还是很高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