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品 | 凤凰网风财讯fengcaixun

作者 | 王婷婷

11月15日,北京金融街,“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暨开市仪式”的屏幕红彻金阳大厦一楼。

首批81家公司则红彻交易板,尤其10只新股集体高开,最高涨幅超过500%,触发临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81家发行市盈率平均达到24.84倍的公司,对应的行业名单是——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

不禁让人想起北交所“1号指引”里的明令禁止IPO的行业名单是——

房地产业、金融业、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类行业、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

新与旧的交替,冷漠且直接。

回想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开市时,仅1993-1998年的6年间,就有23家大中型房企在A股或港股上市。

2006-2009年的4年里,又孵化了35家房企成功上市。至今,在A股和H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已经超过130家。

彼时有人形容,“中国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业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地产和金融真的过于“水乳交融”了,偏差也就来了。

风财讯听说,最近瑞银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兼亚洲信贷组合经理RossDilkes即将离职。因为其担任首席基金经理的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对恒大、佳兆业等中国房企持有大量敞口。

其实近一年,已经引咎辞职、正在被查、即将责的相关资管经理,不在少数。

因为没做好风控,这就是偏差。

用央行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在近期的会议上,央行的原话是——

“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合理的新开工项目要能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类似的话,11月12日银保监会在会上谈及“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时候也说过——

“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

简而言之,现在的大势是实体、是新兴科技,银行要“守本分”,去帮助实体经济发展,房地产现在是类金融产业,严重脱离实体二字,所以要谨慎管理。

最终,过多的资金出清,过多的资源要转移。

钱、土地、人,都是资源。

所以我们看到了,房地产融资的全面收紧,看到了三道红线、差别化按揭政策、LPR房贷定价机制等切入点很细的金融制度。

看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集中供地大降温,民营房企几乎不敢拿地。

也看到了,裁员、降职、降薪、欠薪…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房企上演。

这场景,一度让人想起2019年的区县城投。

最先打破“城投信仰”的那一批平台,有的区县级城投债,甚至还没有一笔公开的实质性违约,但其实已经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2021年,最先打破“房地产信仰”的这一批公司,很多也还没有触发债券或理财的实质性违约,但其实,已经合并四五起、裁员两三轮了。

然而,还会有很多房企被迫裁员、降薪、违约、出清,还会有不少地产人被迫辞职、赋闲、就业、转行。

当然,也有很多人还在猜想——黄金时代会否?

摆回

毕竟在1998年-2021年的“中国房地产周期脉络”中,很多人看到过连续4-5年的政策收紧,而且是3次。

历史上,似乎每一次收紧,都是救市收尾。那么历史会重演吗?

(图源水大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可能会告诉你,剧情或有相似,却从没有重复。

以往每一次收紧,过滤掉的企业,没有现在这么大且多;以往的每一次收紧,也没有如今的环境复杂、决心坚定。

时光流转、大势更迭,时代的车头新旧交替,似乎无人能拉住呼啸而去的经济马车。

没有人真的愿意为所谓“更健康的经济”,被新陈代谢掉。

大时代的裹挟下,没有人不是弱势群体。

因为旧的增长模式已被淘汰,而新的增长模式尚在探索,在中国向上跃迁的过程中,社会必须快速地改变,个人也不得不快速地转变。

人无穷路、顺势而为。

哪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努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争取一丝确定的生机罢了。

文字丨王婷婷

版权丨凤凰网房产风财讯

联系丨491275725@qq.com

禁止抄袭/洗稿/镜像/摘录,转载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