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政的学习,和理科一样,同样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思考。

比如就政治的学习来说,我们都知道要关心时政,那应该怎么关心呢?是不是看看新闻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得去思考,怎么思考?结合考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把文综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者:曾蔚萍(北京大学)

1

背书记要点 看书看全面

有人觉得文综需要背诵的东西很多,要考出好成绩来一定要下大工夫去背。我并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文综三科的内容确实多,单单地理一科,初中和高中的课本加起来就有9本。这么多内容,不背是不行的;但要靠背诵过关的话,早该从高一开始而不是等到高三。

我的方法是记要点。做过高考练习的同学都知道,高考是按点得分的。一道大题的标准答案通常只有几个要点,答出要点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写再多也没分。而要点通常都是很简洁、干净,课本上的一大段内容可能只需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词一句话就是要点。

很多同学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课文,而且还要求自己背的与课本内容一字不差。这么做,既难以记住又占用大脑空间。

掌握要点之后,还要学会诠释,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的语言去展开。有的同学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展开来写,就把死记硬背的课本内容套进去,其实可能是他对课本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候不妨多看看书。

在复习文综三科时,我花在看书的时间远多于背书。说句玩笑话,当别的同学背得天昏地暗时,我倒是像看小说一样将课本看得津津有味,连注释、图说这些边边角角都不放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别人辛苦背完半本书时,我可能已经轻松看完整本书了。看完了,合上书本,花上十几分钟在脑子里过一下自己刚才看到的内容,然后再去做题,把看到的知识结合题目作答,大脑中的印象会更深刻。

另外,平时看书看熟了,在回答大题尤其是主观题时,自然而然会用学科语言展开答题,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写完要点不知如何展开的情况。

2

文综:每周一练,保持手感

高考考试中,文综是最能拉分的一门。毕竟文综三科不像语、数、英是从高一就练起,它是等到高三才开始三合一大综合,大家适应这门考试的时间都不长,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夺分的可能性也最大。

有的同学平时单独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历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强的,但一到三合一练习就不行了。这种情况,我也有过。说到底,就是还不适应。要适应的话,有个既笨又土但很有实效的方法:加大练习

我记得从总复习开始,我们每周六下午都要进行一次文综考试,成绩还是其次的,关键是练手,熟悉这门科目的考试感觉。到高考结束时,一位老师就和我开玩笑:“做了几套文综卷,有没有100套?”后来想一想,即使没做满100套,也相差无几了。

做得多了,有些规律也就摸索出来。像大家都挺头疼的文综大综合题,其实题目里都会隐藏着线索,做题的时候先要找出这条线索,才能把握答题的方向。比如线索是农业,那就调出史、地、政三科有关农业的知识再做题。

再如做题顺序、做题时间,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琢磨出来的。去年考文综时,就有同学说做到最后,一看没时间了,看到大综合题就乱了阵脚。如果平时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给自己定出做选择题、单科大题、最后一题等各用多少时间的话,高考时就可以保证所有的题目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3

做题与总结之比=3:1

掌握方法与技巧

归纳总结,这是学好所有科目的“通行证”,对文综史、地、政三科来讲,也不例外。从高三起,我就在这方面下工夫,把平时练习、考试中遇到的自己不会做的错题,老师讲评时提到的重要题目、典型题目、类型题、小专题等,都记在专门的“摘录本”上。这个“工作”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前后共记了两大本。

题目不一定要做非常多,但做完题后一定要总结、归纳,在时间安排上,做题、总结按3∶1比例安排,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法。而且做完总结后,你会发现各个科目的脉络、题型变得一目了然。

比如历史,经常出现的题型有原因类、意义类等。原因类的题目,你需要分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等。意义类的题目,则需要全面考虑,比如对当时的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外交、教育以及国内外各阶级有何意义。归纳全了,考试时思路清晰,也不用担心漏了要点。

套一句俗语“浓缩就是精华”,做摘录本相当于把高三以来的一大叠卷子浓缩在一个小本子里。平时做好摘录,到最后复习阶段就很轻松了,不用翻卷子、课本,只要翻翻摘录本就可轻松地找到各类专题、典型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说白了,做摘录虽然麻烦点,但这个过程是你整理知识系统的过程,在做摘录的同时你也在复习中;而且自己整理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有助于记忆。

4

地理:从地图入手一“网”打尽

【关键词】以图定位、经纬定位

地理学科,据我的同学反映,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说是“文科中的理科”。但我觉得这其实也不难,只要平时下点工夫,熟悉地图,掌握一些解题的原理或者思路,地理还是比较好学的。

地理考试中,地图占了很大比例,有以地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等自然人文知识,也有直接考查图中重要地点的;再加上地图是比较直观的东西,不像背书那样可以按照文字背下来,所以地理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熟悉地图,以图定位。

我的“笨”方法就是在卧室里挂两张大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每天没事就“泡”地图。先熟悉基本的,比如一些重要的海峡、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形状等;再慢慢将所有知识填充到地图中,比如这个国家的气候、人口、资源、交通等;最终一看到图就联想到相关知识,看到考点脑海中也能浮现出一张图。

掌握图位定位后,最好还要掌握“经纬定位”,运用经纬网串联起所有知识,知道经纬度,一确定了地点,马上想到地图、相关区域知识;想到气候、自然带,想到大气环流、洋流;想到典型产品、能源等。尤其一些特别的经纬线及经纬线的交会地点,比如180度经线经过哪些地方,北纬30度、东经30度在哪交会等。

另外,地理很多知识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比如高一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有不少内容与高三的区位地理内容密切相关,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这些关联点串起来。比如,复习西南交通时,可以和人文地理里的交通与商业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好记,而且思路也更开阔。

作者:吴雅洁(南京大学)

1

写在前面

在高中的起始阶段,我始终在找寻一条缩小自己与他人差距的最短路程,后来发现在求学问道、向上拔节的道途中,原本不存在什么捷径,每一个你看似整日嘻哈玩闹的重量级学霸人物,都有一段暗自磨砺自身、打破厄运的奋斗史。

作为一个已经历高考的过来人,我觉得任何外力都无法成为替代你内在进取心的能量推进器,也没有任何一条经由别人的双脚踩出的成功路,会完全可以契合你的脚步。所以我常常觉得,不断给自己正向的鼓励,忍苦耐苦,奋斗不息是在学习上攀升的重要基石,同时,不要忘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多吸取优秀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有选择地转而为自己所用,更容易直上青云。

在此,我暂且把一部分还算拿得出手的、姑且称之为经验的东西,分享给各位,希望大家不要嫌弃,糟粕里取精华吧。

2

历史长河怎能缺少头脑风暴、兴趣点

就个人而言,我是文科生,较擅长历史、政治和语文,最弱科是数学。 关于历史,我觉得背诵基本知识点和易错的混淆点是必做的功课,因为占据历史考卷的大比重是史实。我的老师说过:“当所有的一切散去,让史实留住历史。”没有扎实的史实功底,是无法自如地应对每一场历史考试的。

然而一味死背史实,却不能获得高分。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不脱离正统史观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辅助记忆,往往收效显著。

其次,历史学习可用很多方法来巩固基础、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如头脑风暴法,以某一历史人物为中心,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年代、评价、成就、历史影响等等都随之可以组建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无论是以纸笔录出还是在大脑中回顾一遍,这样的总结方便实用,等到下次考试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人物的相关知识不愁调动不出来了。

除头脑风暴法外, 时间轴法是我的老师推荐给同学们的,划分时间段可明晰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便于东西方发展情况的对比,简单可行。

说了历史的学习,还需留意这一科目的特殊性:重视对照分析。类似背景下的史实常常被放在一起出题,同时期的各国国情、同一事件不同立场不同阶级的各人的看法,通通可以拿来一考。

因此一定要在学习中发掘考点,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已具备的判断力坦然且乐观地面对历史。这个科目既严肃又可爱,在盖棺论定,翻案难定中,寻找乐趣吧。

3

政治

接下来谈政治。我的政治学习充满了逆袭的味道,高一时我看不起这个科目,觉得法律条文原则权利都是死知识,答题好似套模版,总有几句熟话在试卷上翻来覆去,总有一些道理理直气壮地留在教科书里。我不爱学这个,没意思。

在上高二后我逐渐理解了政治的死与活。 政治很死,死在基础知识上,模块中比较死的是哲学和政治;政治很活,活在思路上,尤其是经济和文化。而总体上看,政治活在时政上。 熟话人人都会说,但答案中没有鲜活热乎的时政也不是一份优秀出彩的答案,书本人人都能背,但呈现你的政治观念不是掉书袋, 讨巧的答案总是有清晰明了的思路,以及有热度有力量的政治社会气息。

我建议大家关注时事热点,并积极与他人探讨题目, 学会站在高处俯视政治,你会明白大国间的博弈如此微妙,明白立法是制定公共规则的最高形式,明白和平与发展为何成了时代主题,它们犹如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有时候我想,政治考试越来越能考出深度,该提升的不仅是答政治背政治的能力,更是思想觉悟,思维力度,学习政治是人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