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美等国在夜视仪的研制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德国率先在实战中使用夜视仪并探索相关的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过二战时的苏联在夜视仪技术上也走在世界前列,具体的技术发展在二战前就展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他国家一样,当时苏联发展的也是主动红外夜视仪,在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急需一种夜视设备帮助卡车、坦克等进行夜间行军,相比于白天,没有探照灯支持以及失去制空权的行军车队简直就是活靶子,打开的车灯就是战机最好的活靶子,远远的就能确定目标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夜视仪详细、系统的资料很少,有些设备的设计师都不知道是谁,这并不是资料缺失,只是有很多档案还有待发掘整理,而且苏联的夜视仪本身就是很稀有的装备,关注的人很少。

当时苏联的夜视仪受制于技术的限制,以及自身定位的不同,它们的可视距离都很近,也就几十米,使用的红外大灯尺寸较小,有一个过滤镜片只透过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显像设备大多为头戴式的。夜视仪在分类上大致可以分成2种,一种是驾驶员使用的型号,另一种是单兵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驾驶员使用的型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坦克驾驶员准备的,另一种是在GAZ-ZZ汽车上测试的版本。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就已经在BT7快速坦克上进行了夜视仪的测试,“Ship”和“Dudka”是早期型号,“Dudka”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升级版,在1940年后期和1941年初期进行实验,不过它在可靠性等方面仍然很差,并且整套设备笨重,仅士兵佩戴的镜头就重750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Dudka”之后就是“Prism”,这是一种为T-34中型坦克打造的夜视设备,驾驶员有一套类似于潜望镜的设备供目视观察,这套设备用电池供电,红外大灯可提供常规可见光和红外光,大灯则用坦克蓄电池供电,可持续照射25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AZ-ZZ汽车实验的夜视仪基本构成与坦克的相似,驾驶员有一副双目观察设备,250瓦的大功率灯安装在驾驶室顶部,这套设备夜视距离只有大约30米,不过足够驾驶员以大约20千米的时速行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兵版的夜视设备在结构上就要更加紧凑,它主要是为侦察兵设计的,方便士兵夜间行动,12~15瓦的红外大灯挂在士兵胸口,背后挂着沉重的电池,这套设备虽然重量不到10千克,对于士兵来说仍然是很大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都没有大规模量产夜视设备,一方面是战争影响了研发工作,另一方面是这些夜视设备本身可靠性差、可视距离近,比起德军在战争后期投入的成熟设备而言要差一些,不过苏联确实小规模地进行了测试,据说黑海舰队在1941年就曾收到一部分设备用于测试,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两个坦克旅获得了一些夜视设备,可能是用来实战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以上几种,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还尝试给飞机安装夜视设备,用来提升机组的夜间视线,给轻武器配备夜视设备的想法也曾有过,这些技术累积为苏联战后夜视设备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