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专家点评!北大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内源大麻素的时空动态变化

1,中外专家点评!北大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内源大麻素的时空动态变化

来源:小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CB2.0在HEK293T细胞和原代神经元上的表现

内源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 eCBs)是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一类脂类神经调质分子。近日,李毓龙实验室在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了文章,开发了运用其先前设计的GRAB探针策略 (GPCR activation-based sensor),基于人源大麻素受体CB1R和循环重排的绿色荧光蛋白cpEGFP开发了eCB探针eCB2.0。

这项研究的合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Ivan Soltesz实验室借助eCB2.0探针就内源大麻素在大脑中的动态及其在癫痫中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相关成果同期发表在Neuron杂志上。

2,Nature | 全面揭开线虫神经系统时间转换图谱

2,Nature | 全面揭开线虫神经系统时间转换图谱

来源:Bio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 Worm Tracker 2.0线虫追踪2.0系统

大多数动物中,神经系统是在胚胎发育时期产生并组装成神经环路的。但在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仍然经历着广泛的解剖学以及功能方面的变化,从而最终在成年时期形成一个完全成熟的神经系统。但是胚胎发育后期有丝分裂后不再增殖的神经元中的分子变化以及相关的遗传调控程序尚不清楚。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Oliver Hobert研究组与Haosheng Sun在Nature发文,以线虫为模式生物揭开有丝分裂后神经系统的时序转换中的调控机制与遗传程序。研究发现异时性信号通路中的转录因子LIN-4与microRNA lin-4调控有丝分裂后神经元转录组的变化,LIN-14正是整合时间、性别以及环境三个来源的信息的关键枢纽。该研究为神经元特化过程中多维度调节不同行为状态的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3,《免疫》重磅!科学家破译产前炎症如何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

3,《免疫》重磅!科学家破译产前炎症如何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

来源:小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注射到怀孕小鼠或发育中的胚胎,短暂的白细胞介素 6 (IL-6) 升高增强了谷氨酸能突触,并导致后代进入成年期的整体大脑超连接性。这些发现表明,早期发育阶段的IL-6升高足以对谷氨酸能突触发生和脑连接产生长期影响,为产前炎症事件与脑神经发育障碍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机制框架。

4,年轻人控制不住想喝酒?减少对酒精的渴望,这个办法可以有!

4,年轻人控制不住想喝酒?减少对酒精的渴望,这个办法可以有!

来源:e药环球

用酒精来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是人类历史悠久的习惯特质。疫情期间,全球范围的酒精摄入的确有所上升。一方面,由于社交隔离“宅家”过久,比平时更长时间地暴露在电视、互联网等社交媒体中,这增加了年轻人对酒类广告的接触率;另一方面,年轻人饮酒的动机一般分为两大类:增强积极情绪或抑制消极情绪,疫情期间的年轻人精神健康水平下降,这两种动机的需求上升,都可能会导致饮酒量比平时多。

来自拉夫堡大学的团队发表在杂志《成瘾行为》上一项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显著降低年轻人对酒精的渴望。与对照组相比,运动锻炼组的人对酒精的渴望显著降低,且积极情绪增加,焦虑和消极情绪减少。

5,久坐不动,与抑郁、焦虑感增加有关,加强锻炼能够改善这些症状

5,久坐不动,与抑郁、焦虑感增加有关,加强锻炼能够改善这些症状

来源:生物世界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经常出现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隔离期间人们的日常通勤变成了卧室和客厅之间的徘徊。线上会议和网络视频让人们减少了运动和活动的时间。简而言之,新冠大流行加剧了许多人久坐不动的程度。近日,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

调查数据显示,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符合美国体育活动指南(即每周进行2.5-5小时中度至剧烈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体育活动平均减少了32%。同时,报告显示他们感到更加沮丧、焦虑和孤独。进一步的心理健康调查分析显示,那些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坐着的人,抑郁和焦虑感更为严重。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则表明,适度和剧烈的运动都能缓解焦虑症状。

6,小鼠研究表明,青春期阶段的高糖饮食可能会促进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Science Advances

6,小鼠研究表明,青春期阶段的高糖饮食可能会促进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Science Advances

来源:ScienceAAAS

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上的文章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全新实验,以及从人体组织样本获取的数据,发现在青春期阶段,高糖饮食可能会导致高危人群患上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作者指出,阿司匹林可保护小鼠免受血管损伤,并防止一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行为,这说明血管损伤可能在精神疾病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7,爱说散装英语的人:我不是装,只是大脑功能太强

7,爱说散装英语的人:我不是装,只是大脑功能太强

来源:脑友记BrainUp

近日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为爱说散装英语的人进行了正名。研究表明,大脑中的左前额叶,本身就可以在语言之间无缝切换。尤其是当你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时,往往都难以察觉切换的过程。

对于双语人来说,语言转换十分自然。因为大脑在组合两个单词时不会区分它们来自哪种语言,只要表示出复杂的含义,这个过程就会迅速完成。因此,那些说话喜欢中英夹杂的人并不是在装模作样,只是用了最自然的方式来完成表达。

8,β淀粉样蛋白不再是临床开发重心,阿尔兹海默病研发进入大航海时代

来源:药明康德

提到阿尔茨海默病,人们可能首先想到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这两个患者大脑的标志性特征。它们也曾经是新药研发的主要靶点。然而,日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发现基金会发布的《2021年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报告》指出,基于对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更深入的理解,现有的研发管线已经不再专注于Aβ和tau蛋白,而是针对多样的创新靶点。

随着对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和对临床试验的优化,目前的研发管线不但有望产出有效的疗法,而且可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组合疗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日报:血浆长链脂肪酸对精神分裂症有保护作用

2,脑科学日报:少突胶质细胞通过外泌体SIRT2增强轴突能量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