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沙石先生抱着普及宣传金融衍生品的目的,将他长期在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实践经验与思考形成的文章结集成书,取名《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出版,试图向人们说清楚金融衍生品的意义和作用,推动全社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我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外资投行,加入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担任国际事务高级专家。时任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和总经理胡政希望我帮助推动交易所业务和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当时中金所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产品的交易规模稳步增长,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跨境交流也十分活跃。境内外交易者、交易所和监管机构都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化持有较高的期待和乐观的态度。我本人也积极地投入股指期货产品的跨境合作和市场开放的筹划和准备之中。

2015年夏秋之交,正当交易所积极筹备股指期货国际化的关键时刻,中国A股市场上演了过山车式的异常波动行情。6月中下旬,沪深股市经过数月的暴涨之后,开始进入了大起大落、大幅回撤、大面积跌停、大面积停牌和杀跌踩踏等极端行情。最终在累积下跌近50%之后股票市场才得以在2016年6月止跌企稳。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舆论很快将市场下跌的责任指向股指期货,股指期货市场随之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当时正在积极推进的股指期货跨境合作计划也被迫放弃。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实施的许多股指期货交易限制措施延续了数年之久。股指期货成交量极度萎缩成为常态,国际化的努力突然失去了抓手,很多人陷入了迷茫和等待。我很快意识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社会各界,包括很多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对金融衍生品意义和作用的客观认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金融衍生品仅是一个以小博大的投机工具,它非但不能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实体经济增长,还经常造成市场波动,引发风险事件。虽然金融衍生品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被时常提及,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好处比起它对市场可能造成的“伤害”不值一提。

出于一种无奈和责任,我的工作重点也从那时开始转向了对金融衍生品意义和作用的反思中。首先我希望从欧美市场危机后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反思和辩论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我试图从各个角度反复论证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衍生品在市场危机中的作用。2018年以后,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的呼声又起,我也重新拾起了相关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金融衍生品的本质》一书取材我在2015年市场异常波动后撰写的一系列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宏观经济意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危机中的作用、金融衍生品国际化和其他相关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绝大部分曾经发表在专业刊物上。金融衍生品研究经常给人以晦涩难懂的印象,本书试图摆脱金融衍生品在定价估值和交易策略等微观层面上的细节描述、定义、公式、图表和举例,努力用通俗的语言和简单的逻辑,从宏观的视角讨论金融衍生品的意义、作用和国际化问题。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的主题是金融衍生品的宏观经济意义。相关文章主要成文于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后。当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陷入困境。这些文章从多个视角阐述了金融衍生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第二章的主题是金融衍生品与资本市场交易制度。这部分重点阐述了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如何通过强化资本市场交易机制、提高资本市场总体功能,进而实现其对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的。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关于金融衍生品国际化的意义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论述。这部分文章大多成文于2018年以后。那时明晟指数公司(MSCI)正在不断推进A股纳入其全球指数的进程,境内外投资者也广泛呼吁加快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国际化的步伐。第五章是关于市场危机反思的相关内容。其中两篇为2015年我国股市异常行情与美国1987年股市崩盘的对比和借鉴。另一篇是美国股市崩盘10年后的监管发展的综合分析。

以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仅有10年左右,而这类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发展也不过50余年。欧美国家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和作用的辩论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而在中国相关辩论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06年成立以来就从未停止,也远未完成。2015年我国股市异常波动后对股指期货的限制和质疑与当年欧美市场关于金融衍生品的辩论一样,都是金融衍生品成为现代资本市场核心组成部分之前必然经历的成长痛苦;也是金融衍生品在中国资本市场重获社会共识,重获发展机遇并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国这场关于金融衍生品宏观经济意义和作用的反思与辩论中。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支持者来说,本书可以进一步坚定他们信念;对于怀疑者和批评者而言,这本书所陈述的理念或可作为一个参考,以审视矛盾和冲突的表象背后,金融衍生品、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当然,全面完整地回答社会上对金融衍生品的广泛质疑并让人信服绝非易事。但我还是希望通过本书的观点分享,推动全社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尽一份责任。

本文摘自:《金融衍生品的本质》

作者简介:

沙石,现兼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专家研究员、中国A股基金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等职。2013—2020年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担任国际事务高级顾问,负责国际化业务的研究和策划。2005—2013年分别在荷兰银行、瑞银证券和巴克莱资本任职,负责大中华区跨境期货交易、亚太地区场外衍生品中央结算等业务。1994—2005年分别在纽约大通银行和荷兰银行从事新兴市场国家主权债投资策略研究。1985年和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本科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园经济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