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流传着挑水果的小窍门——“水果分公母,品质有差别”。这方法号称秒杀优质水果的秘诀。然而,这些方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水果真的分公母吗?能用这种方法挑到好吃的水果吗?
水果有性别吗?
水果是可食用的新鲜果实的通称,而果实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果实由内含胚珠的子房发育而成,结构通常可以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水果的食用部分主要是果皮,也就是俗称果肉的部分。
这些可食部分与有性生殖过程无关,完全是由结果植株(即所谓母本)的组织和器官发育而来的。也就是说,水果的性别取决于结果植株的性别。
产生果实和种子是雌性功能,纯雄性植株无论如何不可能结果,所以水果的性别——确切地说是果肉的性别,只有两种:母,或者双性。“公水果”是绝对不存在的。
按性别挑水果靠谱吗?
民间流传的分辨水果公母的方法,都是根据一两种简单的表面形态特征差异,与植物的性别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民间说法中的公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公母”,这些方法在科学上无法成立自不待言。
那么退一步说,这些形态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与水果的口感和味道是否有关呢?
■ 流言一
橘子和西瓜:“肚脐”大的是母,小的是公,母的味道好?
真相:位于果实顶部的“脐”,其实就是脱落的花器官在果实上留下的永久疤痕。这些疤痕主要是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维管束的残迹,因为下方的果皮组织发育速度通常比果实的其他部分慢,所以形成一个略微凹陷的“脐”。
脐部的大小在不同果实中是连续分布的,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公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脐部这一小块果皮的发育与果实的味道相关。
■ 流言二
脐橙和橘子一样,也是按“肚脐”的大小分“公母”?
真相:脐橙的“肚脐”和橘子、西瓜的成因不同,结构也比较复杂。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这个部位的细胞分化成果肉,形成了一个具有橘瓣状结构但发育不完全的副果。副果的膨大撑裂了脐部的果皮,在果实顶部留下了形如人类肚脐的疤痕,脐橙因而得名。
在同一品种的脐橙中,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可供划分“公母”。所以用“肚脐”形状判断脐橙的味道是不靠谱的。
■ 流言三
母梨脐部圆而凹入,细腻味甜;公梨脐部不整齐而凸出,质粗味淡?
真相:所谓的“公梨”、“母梨“其实是“宿萼果”和“脱萼果“的区别。
梨的果实是一种假果,大部分果肉由包围子房的筒状花萼发育而来,在梨的果实发育过程中,萼筒组织通常按果肉的方式发育,细胞壁薄,内含大量的水和糖分,萼片则很早脱落,成熟果实形成圆而凹入的脐部,称为“脱萼果”。
然而,部分果实的萼筒组织顽固地按照花萼的方式生长,这可能导致果皮变厚,内部的输导组织更发达,大量的细胞壁增厚而形成坚硬的“石细胞”,萼片不仅不脱落,还长得更加肥厚,于是成熟后果实则具有不整齐而凸出的脐部,称为“宿萼果”。
宿萼果严格来说是不正常的果实,吃起来硌牙(因为石细胞多),甜味也淡。相关的研究几乎都见于库尔勒香梨,可能是因为这一品系宿萼果和脱萼果的品质差别比较大,而在其他品种中这二者的品质有时是相同的,比如“秋月”。因此,库尔勒香梨是常见水果中唯一一种能以外形差异判断口味的,而且这种判断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其他梨没用。
不过,相信“公母”之说也只是来自新疆梨农的幽默感,和水果的性别并没有关系。然而这种方法被错误地推广到其他水果之中,如今甚至煞有介事地变成了“科学知识”广为传播……好在只是让人们在挑选水果时多做了点无用功而已,没有多大害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