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从一妇婴成功‘毕业’,曾暗想,以后再也不要和这里有瓜葛了。但现在我的儿子四岁了,我依然和这家医院有着难解的缘分。我和医生、患友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像朋友,更像家人。”

“多年前,我因卵巢囊肿来一妇婴就诊,当时西院的‘一床难求’远近闻名,我做好了开刀前漫长等待的思想准备,但仅仅一天半后就收到了入院电话。医生说我的情况不能拖,一路给我走了‘绿色通道’。本来忐忑的心情,因为医院的专业和效率,增添了许多安全感。”

这是两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患者,但如今这个称呼之外,他们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日前,一妇婴第二届患者委员会启动,14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委员汇聚一堂,为患者发声,也为医院更好的发展建言献策。

早在2014年,一妇婴就曾公开招募并在国内公立医院中率先组建了“患者委员会”,患委会成员是一群“无地位、无编制、无薪酬”的“三无人员”。通过患者代表切身体验就医过程、参与管理思考,以帮助医院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开辟了医患沟通的新模式。

此次成立的第二届患委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医疗场景如何赋能医院就诊体验的话题。

从来院就诊到顺利生产,当选的委员中有好几位是新晋妈妈,在一妇婴的许多科室都留下过足迹,“对于我这样的常客而言,一妇婴的数字医疗体验非常好,智能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的程度很高。但对于新患者,特别是第一次来医院的外地患者,还可以加强‘新手入门指引’的推广。”

今年8月刚刚荣升“新妈妈”的马静,是一妇婴的首批“好孕体验官”,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数字医疗玩得很转,但对于就诊大厅里许多父母辈的陪伴者,包括妇科一些高龄患者,如何能提升她们的参与度和便捷度?”

还有的患委会委员提出了打造“分场景数字化路径入口”的建议:“不同孕周的产妇可能有不同的就诊路径,针对她们不同的需求,可以推出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导诊小地图,提升她们的就诊体验。”

一妇婴产科主任花晓琳现场透露,目前医院产科正在进行全新改组,正是从患者角度出发,特别是高龄产妇的需求,“根据不同医生特色进行分组,可以让高龄产妇能够更清晰、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医生。”在花晓琳看来,作为全市分娩量最大的医院,患者的体验始终要放在第一位,“我相信患者是会用脚投票的。希望患委会能够和我们一起出谋划策,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一妇婴第二届患委会也吸纳了男性成员。“虽然身为男性,对于女性分娩的痛苦无法感同身受,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我也愿意发声。”徐海春说。

▲一妇婴辅助生殖一科主任李昆明医生(左)与第二届患者委员会委员徐海春,作为男性代表,愿意为提升患者体验多多发声。

身为一名资深公益人,徐海春在许多亲子活动中发现,“父职”的缺失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他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跨界公益志愿服务,让更多男性回归该有的角色,“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曾经在一妇婴生产的家庭‘二次回归’,让孩子、父亲都到这个生命的‘大摇篮’进行一些沉浸式的体验。”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周倩期待,这群来自各领域的“创新型”委员,不仅成为医患之间缓解冲突、增加互信的“减压阀”,更能通过跨行业赋能,提供不同视角的破圈融合方案,成为医院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粘结剂”和“驱动器”,树立医患关系的“一妇婴样本”,助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作者:李晨琰 高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