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1月17日电 (刘正宁、周小平)16日,重庆市林业局消息,重庆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全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区域,是生物多样性较为富集地区,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重庆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黑叶猴、林麝、中华秋沙鸭、大灵猫、小灵猫、金雕等2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猕猴、黑熊、豹猫、红腹锦鸡、凤头蜂鹰等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

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重庆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持续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共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18个(其中自然保护区58个、风景名胜区36个、地质公园10个、森林公园83个、湿地公园26个、生态公园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总面积约126.9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4%,有效保护全市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修复方面。重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强化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纵深推进国土绿化,持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国家重点林草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森林蓄积量2.41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强湿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实施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等湿地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越冬的雁鸭类种群数量在8000至20000只之间。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方面。全面加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持续实施黑叶猴、林麝、中华秋沙鸭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拯救保护项目。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从不足80只逐步恢复到现有的150余只,林麝人工授精、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生境恢复等研究多次获得科技奖励,中华秋沙鸭已连续9年在綦河流域越冬,数量从2013年35只增长到6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