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到清末民国,在几千年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人和经典作品。

当登上巍峨泰山,哪个中国人不会由衷感叹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在中秋之夜遥望天上的一轮明月,谁的脑海又不会浮现出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夕阳的余晖慢慢消散,夜幕渐渐降临,漂泊远方的游子又有谁不会吟出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之中的传承,这是每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宝藏诗人,品读一首经典作品。他叫赵嘏(gǔ),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

据说,唐朝诗人常建,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去游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后,便在后面续了两句,从而完成了绝句一首,而且,后续的比前两句好。然而常建与赵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故此典故应为误传。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老赵的诗不错,据考证,老赵现今流传诗作约250余首,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江楼旧感》,笔者读完也是爱不释手。

《江楼旧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这首诗作于老赵进士落第东归返乡之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老赵独自登上江边的一座小楼,眺望江月美景,回想起去年与友人在此一同赏景,遂发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是作此诗。

实际上,从题目“江楼旧感”,我们亦可看出此诗当是思人怀旧之作。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落寞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若只看后半句,月光皎皎如水流淌,江水澄澈犹如碧天。静中有动,动中见静。这是一幅多么秀美的画卷啊!

可是,此时再看前半句,只“独上”二字便让人感到无限落寞,再美的美景也失了乐趣;再者独上之地乃“江楼”,什么人会在月夜不睡觉跑到江边的小楼上,很显然诗人内心是藏着心事的,诗人来此不是为了赏景的;第三点“思渺然”,就是诗人的思绪怅惘,甚至有点纷乱,由此更可见诗人是无心赏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月光如水水如天”这么一幅美好的画面便更加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落寞。

原因为何?

只因——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原来老赵并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大晚上不睡觉,随便跑到江边的一座小楼上无病呻吟,而是因为此处正是去年老赵与友人月夜同游之处,“月光如水水如天”这样美好清丽的画面与去年并无二致,依稀如故,不同的是登楼的人只剩下了老赵一人,去年一同登楼望月的友人如今已不知何处,物是人非。如何不教人心生悲戚?

短小的绝句,易成而难工,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样才会余韵无穷。此诗,全诗语言淡雅质朴,寓情于景而情意真切,诗人运笔自如,虚实相间,赋予全诗一种空灵淡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真正高明之处在于他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朦朦胧胧,迷离清丽。诗中既没有明说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也没有说去年与诗人一起登楼的“望月人”是男还是女,身份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时也没有说“同来”是为了指点江山还是互诉衷情,离散又是因为乱世飘荡还是另有隐情;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供读者自由想象。

想象着,想象着,于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的人,都在记忆深处找到了共鸣。

老赵思念的是去年一同登楼望月的友人——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崔护思念的是去年桃花下的那个姑娘——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欧阳修思念的是去年元宵节一起赏灯的那个佳人——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那么此刻,你思念的又是谁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