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

来源 / 网络

家长对于西方的孩子普遍有这样一种印象,比较独立而且自由,非常有主见,在学校不是特别听老师的话。

家庭教育到底是严格一点好,还是放纵一点好?

一起来看看英国家庭教育的特点——制度下的自由。

1. 是制度而不是管制

英国人从孩子出生就会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无论是吃饭或者睡觉,都有着一致而重复的章程。比如婴幼儿睡前章程包括洗澡、刷牙、讲故事然后自主入睡等。

当孩子大一些,有关孩子的行为教育,就吃饭这件事,比如严格的主餐与零食时间,饮食健康的控制,如果孩子闹情绪没有好好吃饭,只能挨饿等到下一顿。

家长还会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例如贴画勋章累计奖励法和设立淘气角的惩罚方法等。

在孩子青少年期,家长会建立一定沟通计划,设立家务实施制度或学习与度假制度等。

有些家庭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还会加入礼仪教育,例如吃饭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保护环境的责任等,难怪英国素有绅士之国之称。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制度都具有约束力、系统性、规律性、重复性和一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家庭教育制度的社会化不但体现在实施率高,而且也反映在方法上的统一。

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不说,像是行为教育选用的奖惩方法,幼儿园学校及家庭都具有一致性。

有些制度的实施,幼儿园或学校及家庭又是一个整体。

制度与管治的区别在于制度一旦建立,就是制度在管孩子,家长只负责督促与实施。

孩子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制度中,摸清规律,建立了是非观,自学成才,懂得了自我管理。

2. 制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

溺爱是一种无知的伤害

制度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研究表明,婴幼儿非常喜欢重复的作息时间表,因为规律性,重复性与一致性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法。

对于1.5岁-3岁的孩子,也就是可怕的两岁期间的孩子,制度就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品。

这个时期的孩子叛逆,总是和大人对着干,事实上他们是在拼命地寻找自我,试探与摸索大人的底线,从而建立是非观。

所以大人建立制度,例如不能够攀爬家具,糖果只有去参加派对才可以吃,蛋糕吃完饭后才可以吃等,就是重复而一致地告诉孩子底线是什么,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有规律,重复而明确的信息,就找不到底线,所以就无法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学不会自我管理,只能根据父母的脸色与态度下菜碟,反而无法建立起独立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也需要不断更新家庭制度,这就需要父母在不同时期提前做足功课,由制度教育出的孩子比父母的不断说教教育出的孩子更懂得判断与思考,也更加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英国家庭教育中的自由

为何管教严格,教育制度化就不能给予孩子自由呢,其实英国的家庭生活与教育中充斥着很多自由与民主的因素,是在一种制度下的民主与自由。

尊重孩子的感觉不强求。例如,孩子吃饭,如果实在不喜欢妈妈给予的食物,妈妈会建议第二方案,但是孩子实在不想吃,大人就不会强求,但是孩子的确要等到下一顿才能吃到东西。

英国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要求多元开发,尽量给予孩子机会接触到美术,音乐及多种运动,但都是以玩的方式。

家长会细心观察孩子的发展方向,不会根据自己的想象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到了一定年龄,家长会与孩子讨论共同选择发展方向。

让孩子像个孩子,充分享受天性中最大的快乐。

孩子们玩泥,在泥水坑了蹦跳,在自然中奔跑嬉戏都会得到大人的支持。

而且大人还会特意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让孩子参与家政讨论,表达观点:既然是家庭一员,就有权力对于家庭中的各项事务发表建议。

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决定他们的玩具放到哪里,七八岁的孩子可以提出对于家庭度假的建议,10来岁的孩子可以一起与父母制定制度,例如吃饭时不能看手机,制定饭后清理人员表等。

家长的民主给予孩子相应的权利与自由,长期的锻炼,孩子就会对于事情很有主见。

孩子同样可以帮助父母:虽然家长总是处于帮助和教育孩子的角色,可作为一个小人,难倒就不可以在哪个方面比父母强,甚至给予父母建议吗?

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建议妈妈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十来岁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妈妈开车的时候帮忙看路标与地图。

只要父母多向孩子求助,孩子就会变得更有担当,同时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最好的家庭教育——制度下的自由

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可以回答本文最初的问题:“为何英国家教严格,父母不溺爱孩子,教育出的孩子却不容易听老师的话呢?”

因为英国家庭教育中的制度使孩子掌握了是非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所信奉的更多是制度下所隐含的逻辑性,而不是家长(人力)的威严,同时家庭的民主与自由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非常有主见,所以在学校里不会被老师(人力)的威严所震慑,他们会通过逻辑而判断事物。

但是有时小孩子的逻辑并非正确,这就给老师出了难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与小孩子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的民主,尊重孩子也是正确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好尺度,满足孩子的人格发展,同时不要让孩子过于自信,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大人身上学到。

至于无原则的溺爱则是坚决要避免的。

二、 英国人如何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文:吉娜妈咪

一般说来,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

但是独立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也许你会说,独立就是自己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主见,有思想。

说的不错,那你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不管在哪个年龄段评估一下吗?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否独立?

也许你会说,孩子当然越大越独立!的确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是如果某一方面如果从来就没有被开启,那这个方面就是欠缺。

可见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独立性,首先要理解独立的概念,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国家,基本的观点是人生初期的5年(0-5岁)是奠定人生一切的基础,所以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时期,所以不能够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说。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模式,年龄越大培养起来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但是清楚了独立的概念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性什么时候也不晚。

通过对于英国家庭教育的观察及专家建议的总结,我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分为以下几方面。

1.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事宜

概念: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事宜是最容易理解的,要独立先要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生活。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年龄段的目标,比如婴儿期学会独立睡觉,2-3岁学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吃饭,上学了学会管理学校的用品,再大点学习做家务等。

方法:英国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其实在孩子2-3岁期间,帮他们做事比让他们自己做反而容易得多,也快很多,这就是很多家长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在早期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原因。

奥利和查理幼儿园的老师曾这样对我说过:“虽然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己做事很慢也很让人费心,但是家长一定要耐心,充分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这不但是学习生活技能,更是帮助孩子增强满足感与自信心。

如果孩子本来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被家长剥夺了,虽然他们不会正确表达,但是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长久以来,独立的驱动力就会消失,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致命的挫伤。

但是有些情况由于孩子还小,无法完成一件事情,例如孩子试着把瓶盖拧到瓶子上,家长正确的做法不是帮助孩子把瓶盖拧上,而是提供一些帮助,像是拿住瓶子,让孩子拧瓶盖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完成这件事情的成就感。

总结下来,方法很简单,就是家长要耐心地给予孩子完成各项生活事宜的机会。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即便是学业繁重,也要养成料理自己的习惯。

2.生活管理能力

概念:说到管理能力就相对难于理解了,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怎么可能具备管理能力?

所谓的管理能力就是在没有大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并且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孩子懂得按时睡觉起床,知道睡前和起床后要做的几件事情,不需大人提醒,甚至在大人忘记的情况下还会提醒大人协助他们完成既定事宜。

对于上学的孩子知道怎样管理自己学习和休息的时间等。

方法:英国人从孩子出生就会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无论是吃饭或者睡觉,都有着一致而重复的章程。

比如婴幼儿睡前章程包括洗澡,刷牙,讲故事然后自主入睡等。

当孩子大一些,有关孩子的行为教育,就吃饭这件事,比如严格的主餐与零食时间,饮食健康的控制。

日常生活的规律性,重复性与一致性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幼儿在秩序敏感期最需要的生活方式。这不但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同时也建立起孩子对于生活的秩序感与管理能力。

英国家长在学龄前儿童起睡模式训练中运用gro-clock非常普遍,这种表睡觉时间呈蓝色星星,起床时间呈金黄色的太阳,这样不会读表的孩子就有了遵守时间的参照物。

所以培养孩子独立的管理能力不是父母的不断催促,而是父母帮助孩子建立的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模式。

3. 塑造个人identity(身份认同)

建立独立人格

概念:这一点首先是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是理解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自己是谁,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建立个性化与自信;最后就是逐渐形成独立人格,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懂得寻找自己的空间,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别人,懂得感恩。

就拿与父母的关系来说,如果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与父母没有界限感,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而且也接受父母把他们的意见强加于自己,虽然痛苦,却不知应怎样处理。

方法:英国专家指出toddler(1.5-3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父母帮助他们建立identity,帮助他们理解他们是谁,他们与别人有何不同。

这是独立人格建立的最早期阶段。孩子在此阶段出现很多较为叛逆的行为,总是与父母对着干,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寻找界限,通过一些不服从的行为来探视什么是对的,自己的权限是什么。

这个时期,父母要非常注意给予孩子的评价,虽然孩子使我们头大,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强调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即便是在淘气的时候,也要告诉他们行为是错的,如果改正他们就是好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塑造个性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建立个性,建立自信,这样孩子理解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也为自己是谁而感到满足。

只有认识自己,满足自己的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并且尊重别人。

4. 建立主观能动性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思维习惯,拿我们自己来说,平时你是习惯于听从指挥做事,看大多数人怎样做,看惯例是怎样,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利用合适的方法去影响别人。

当出现问题时,你是通过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更倾向于依靠别人。

拥有主观能动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其实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并且敢于脱颖而出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具备让多数人接受自己意见的能力。

这就是独立的高级层次,是一种领导力。

方法:既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思维习惯,那么就要在平时培养孩子对于事物的思考与表达。

英国的家长大多比较民主,尊重孩子,不把孩子当小孩,时刻激发孩子的建设性的意见。即便是对于2-3岁的孩子,妈妈也会让他们选择想玩的玩具,并且问他们为何要玩这个不玩其它。

孩子大一些,家长会允许孩子对于家庭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去哪里度假,自己的房间怎样布置,圣诞节该怎样庆祝等。

对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寻求帮助的时候反问孩子应该怎样做,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答案,可以鼓励孩子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与孩子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这样孩子不但会掌握对于不同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

时刻激发孩子的思考,提出见解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建立主观能动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方法,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