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还在报社上班的时候,知道有一个离职人员组成的微信群。我离职没几天,就有人找我邀请加入,我拒绝了。在我看来,离职人员聚在一起,每天讨论“前单位”的事,显得非常怪异。他们关注前单位一举一动,进行评判,甚至还因此发生过冲突,把一个人踢出了群。
现代社会,说到底是一个“职场社会”。人每天至少有8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单位,工作除了给自己挣一份收入外,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人格。“单位的事”,就变得没那么单纯,它会成为谈资,也关乎人的尊严。
我能够理解国美前两天发生的事情。有人把单位的“处罚通报”发在网上,所谓“违反员工行为规范”,不过是上班看视频、听音乐,通报里有一个表格,罗列了员工看抖音、腾讯视频,使用微博和网易云音乐的耗费的流量。
国美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百分百投入,不要摸鱼,但是在网上,这成为一个娱乐事件,引发很多人嘲笑,因为在上班的时候谁不会偷偷听音乐,甚至玩一会儿游戏呢。前几天一个公众号都主动爆料,说自己玩游戏的时候,被领导撞个正着。
对国美来说,员工“摸鱼”不仅是在怠工,也关乎到忠诚度的问题。于是,他们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号上又发了一篇文章,表示公司要进行调查,追究把公司处罚通报“外泄”的人,这有点惩罚“内奸”的意味,接下来是不是“破案”和“抓内鬼”?
对一个现代职场人士来说,应不应该当这样的“内鬼”,或者是否应该在网上吐槽自己单位呢?
实际上,这样的吐槽随处可见。你在网上搜任何一家有名的公司,都有很多“爆料”。否则,媒体也就无法炒作一些互联网大厂的年终奖或者“人均工资”,也就无从参考另一些大厂复杂的晋升体系。在一些论坛,甚至能看到非常详细的“内部人士”的介绍,可以供求职者参考。
作为一个员工,当然应该有某种敏锐的意识,知道哪些事是绝对不能说。有的信息不但是公司的商业机密,甚至有可能牵涉到国家机密,泄露出去会承担法律责任。很多公司都会有相应的培训,也有非正式的“师徒传授”,告诉你哪些东西是绝对不可泄露的。
现实是,除了这种法律规定的“禁忌”以及公司在签订劳务合同时专门强调的“纪律”外,一个公司很难保守自己的秘密。
我在报社上班的时候,每一年发年终奖成为一个重大秘密。领导要考虑到同城对手的情况,理想的情况,是能比同城对手多发一点,这样能够更好留住人才,也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当然,对手也是这样想的。这就造成一个僵局,先公布年终奖的会吃亏。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员工扮演着有趣的角色。他们不但会“泄露”消息,甚至会编造一些消息,以形成一种“传说的压力”。当然,领导也没那么好骗,所以发年终奖总是在最后一刻才真相大白,让你没有传播小道消息的可能。
在信息社会,类似“上班摸鱼被处罚”这样的事,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阻止它的泄露。很多人会发自内心地想把自己单位的“丑事”传播出去,一些微信群时不时传出一些单位的“大瓜”。
这是职场上一道特别的景观。究其根本,作为员工的普通人,无论如何都处于更弱的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无伤大雅的小道消息,就不仅是一种乐趣,也是“劝慰”自己的手段。任何一个单位内,都会小道消息横飞,八卦成为职场文化的一部分,想要把这种传播局限在单位内部,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困难。
不过,这种小道消息的传播,对自己所在的单位,又何尝不是一种“关心”呢?在向外界喋喋不休吐槽自己单位的时候,一个职员所流露的可能是一种真正的“爱”,是希望单位能够变得更好,杜绝那些“槽点”。要知道,真正下定决心辞职的人,反而会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