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做人必须装得很忙,才显得有逼格。

所以我这两天没怎么写东西,因为每天装着很忙。

下面这件事,看了之后,有点感想,在装忙间隙,说一下吧

据上海长宁教育 :日前,我局接家长投诉,反映本区部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不适当。

我局已要求停止该调查问卷工作。经初步核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发学生困惑和家长担忧,对此我局致以诚恳的歉意。

问卷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的,对青少年的抑郁状况、自杀倾向进行调查,作为心理辅导的依据,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不该提到自杀字样,甚至连“抑郁”之类的字眼,都要回避掉。

可以用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来推测出被调查者的自杀倾向、抑郁症状。

比如:

“如果你被同学欺负了,回家是和父母诉说,还是一直憋在心里?”

“一只小猫被汽车压死了,你是觉得惋惜,还是无所谓?”

“你喜欢看哪个类型的电影电视剧(或音乐等其他艺术作品)?”

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描述,不提“自杀”“抑郁”等字样,依然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

而提及这类字眼,会产生副作用,尤其对青少年而言。

这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很玄妙,也很科学。

比如我说:

“小明这个人,聪明,勤奋,就是有点小气。”

你会对小明印象很好,因为我的说法,首先是谈他的优点,然后才是缺点。

如果我说:

“小明这个人很小气,虽然有点聪明、勤奋。”

话基本一样,顺序颠倒了,你的印象就会完全相反,而且会认为,小明的勤奋、聪明,是为他的“小气”做准备;小气不可怕,如果把聪明、勤奋用在小气上,就太可怕了。

这是一种心理话术,所谓的PUA,无非如此。

心理暗示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即便你明明通过否定某件事,来屡屡提及某个事,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如果某个学校,每天都和孩子谈“不要自杀”,每天都要强调“禁止自杀”,几个月下去,不用问,这个学校的自杀率一定高于其他学校。

情况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会朝你“禁止”的方向走,你越禁止,就越厉害。

这与青春期、叛逆期无关。成年人、顺从的人,也如此。

比如,你老公每天对你说:“好好吃饭,不要感冒。”“穿好衣服,不要感冒。”

他“都是为了你好”,每天让你“不要感冒”。

“不要感冒”这个词,天天出现,长期出现。

那么,你该揍你老公一顿了——PUA!

你感冒的频率,一定高于其他人的老婆。

不行就把这样的老公换了吧哈哈,除非他改。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小学毕业证得主,出了26本书。以“有趣”为第一要务,专注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