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

土木堡之变以前,明军曾多次攻克蒙元集团的都城,如元大都、上都、应昌等地,可是却从未有过活捉皇帝大汗的记录。想不到八十年后,堂堂明军竟致空前惨败,连在任帝国皇帝也成了别人的俘虏,真是有够窝囊的!

此战明军的行动混乱和毫无章法的指挥,使大明朝具有优良传统的三大营几乎全部报销。特别是神机营,原本是与骑兵配合,为主力步军提供克制敌骑的强大支撑,结果都葬送在了土木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太师也先以不到五万重型骑兵的军力押着沦为阶下囚的明英宗,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在大明北境扫荡劫掠,敲诈勒索。他似乎忘了乘胜追击,只要突破居庸关就是大明的心脏——京师。

也先的机会

作为瓦剌部的带头大哥,土木堡的战绩,让也先这个并非纯种蒙古人的绰罗斯人,受到了包括瓦剌人在内的东西蒙古各部族前所未有的拥戴。

特别是瓦剌军队缴获了二十余万匹骡马,无数的军需物资和战利品,使得配合也先同时行动的其他各部族十分眼红。

或许是为了安抚自己的盟友,也可能是也先并没有认识到巨大的战略机遇期就在眼前。总之,也先大军并没有立刻乘胜南下,长驱直入京师门户。而是带着人质明英宗在明廷各边镇上演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十四年八月底,无可奈何的明英宗朱祁镇竟然以带路党的身份被迫来到宣府城下,也先企图通过明英宗来胁迫城内守军开门。

不料守将杨洪采取了三不原则:看不清、不认识、不开门,机智化解问题。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明英宗自己了。

在宣府没有捞到好处的也先,迫于粮草和部族的压力,决定暂时北归。途径大同,这次他终于有了收获。

大同守将郭登,乃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说起来跟明英宗还沾点亲。虽然他同样拒绝了明英宗开关的要求,但还是筹集了二万多银货钱财,亲自送到也先军中。

这里有个插曲,同样机智的郭登在也先军营观察到,英宗囚禁地靠近大同城西门。他曾计划在瓦剌人北撤时派特种兵突袭抢回英宗,可惜没有成功。

忙活半个月,敲诈收获寥寥的也先满载战场所得,裹挟着灰头土脸的明英宗北归塞外。也先还没有想好,手里这张王牌究竟要怎么用?

自元亡后蒙古人退回塞外以来,从未忘记过对元大都的怀念。大明朝马上就要乱作一团了,对于瓦剌来说,混乱的明朝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留着明英宗这张牌,就意味着抓住了大明朝的命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廷的危机

明英宗丧师被擒的军报由怀来卫边将疾驰传入京师的那一刻,震惊了整个明廷朝野!

大明上下所受到的心理打击,可以说是明朝立国以来所绝无仅有的。一时间京师军民人心惶惶,朝野各种议论谣言漫天飞扬。

接到英宗亲笔信的孙太后起先还幻想着只要给够瓦剌人赎金和物资,没准儿英宗就能回来。可是眼下京师兵力空虚,留守的部队老弱病残拢到一起不到十万,精兵强将全都被折损在土木堡了。敌人手里握着皇帝作为人质,沿边各边镇投鼠忌器,如若瓦剌挥师南下,京师就要危在旦夕了。

事实上,虽然明朝遭此重创,但此时的局势和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还是有本质不同的。瓦剌人仍然只是在北境周围运动,并没有祸及京畿周围。

而明朝的大后方依然没受影响。所以迁都的言论肯定是危言耸听,但是如何应对瓦剌大军可能挟持英宗来犯京师,这确实是个考验明廷的现实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谦的机会

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一直留守兵部,代替随英宗出征的尚书邝埜主持兵部衙门的日常工作。此前多年以侍郎衔巡抚地方的于谦,宣德时因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表现出色,受到明宣宗赏识。

当孙太后慌乱无措,徐有贞等人惊惧之下建议迁都的时候,于谦果断的挺身而出,言辞激烈,坚决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南渡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

此言一出,大学士陈循、尚书胡濙纷纷全力支持。连内官金英、兴安等都大声斥责徐有贞,令其羞愧而退。

回过神来的孙太后马上下令郕王总揽朝廷事务,同时立年仅两岁的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稳定京师和全国的人心。

在廷议中脱颖而出的坚定抗战派于谦,得到了孙太后的全力支持,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领京营,负责京师防务应对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定了抗战到底的总战略之后,接下来就联合朝野,该凝聚人心了。在于谦和御史陈镒等人的策划下,郕王朱祁钰一举铲除了明廷内外的王振余党。此举令深受王振祸害的官场焕然一新。

从此于谦的声望日隆,明廷上下对他更加倚重。而正直的于谦素来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利用瓦剌北撤的时间,抓紧调集各地班军、备操军、漕运军等汇集京师,又重建京营,编练团营,积极专注于京师防务的规划重建。

然而大明的现任皇帝毕竟还在人家瓦剌手上,也先拿着这张王牌想来就来,想敲诈就敲诈,明军各镇苦不堪言,北境军民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于谦联合群臣向孙太后提议,“车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安宗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十四年九月,在孙太后的支持下,郕王朱祁钰黄袍加身,登上帝位。远在漠北的明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瞬间失去了利用价值。

短短的二个多月时间,在于谦的主持下着重解决了明廷内部:政令混乱、人心混乱、防务混乱等三大核心问题。

如果说土木堡之败的罪魁祸首是明英宗极度信赖下的王振的话,那么京师保卫战获胜的功臣必然是明代宗完全授权下的于谦。

朱祁钰的机会

郕王朱祁钰原本庶出,生母出身低微,原本与帝位无缘。真的是造化弄人,时势造英雄。

从前在皇帝兄长的恩典下做个平凡而幸福的亲王,结果土木堡一声枪响,给朱祁钰送来一顶皇冠和一个烂摊子。惶恐刺激之下,年轻的朱祁钰开始展逐渐露出超越皇兄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明廷宣布新君登基,改元景泰的消息传到漠北,太师也先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错过了什么。于是打着大元太师淮王的旗号,也先再次兴兵五万南下。

这次也先堂而皇之的提出送还明英宗,并要求明廷退出京师,归还大元故都。

对于瓦剌人的狮子大开口,明廷是不可能接受的。朱祁钰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授命于谦全权指挥京师防务,提调各营军务,节制诸将。指挥使以下有不听令者,可以先斩后奏。

对于宣大沿线各镇守将,朱祁钰也下达敕令,所有来自漠北以上皇名义送达的旨意皆不予承认,所有明军守军都只接受来自京师的命令。

换句话说,大明朝现在就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钰。此令一下,北境各镇可以放开手脚拒敌于国门之外,不再受明英宗被俘的胁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侦知明廷调整了策略,已经胁迫英宗无望,于是取道阳和袭破紫荆关,经易县迅速直达京师近郊。时隔八十一年,蒙古大军重返大都故地,此时的太师也先兵锋正盛,踌躇满志。

当黑压压的蒙古骑兵徐徐开近京师德胜门时,大明朝历史上第一次京师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令也先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足足给了明廷三个月的时间去备战。

眼下迎接他的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银财货,而是已完成动员和布防的哀兵。所谓哀兵必胜,何况是一支同仇敌忾、必死决心的哀兵。

景泰帝朱祁钰深知自己的情况,完全是被临时抓来救急的。孙太后也是迫于无奈才勉强支持他上位的。真正拥立自己的,还是于谦和他的小伙伴们。因此,自己的位置并不牢靠。如果能够打赢京师保卫战,那局面就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景泰帝来说,无条件的支持于谦打赢这一仗,守住京师,自己的威望才会和帝位相得益彰。于是景泰帝下令拒绝瓦剌提出的一切要求,甚至拒绝了也先的和谈邀约。他必须解决明军后顾之忧,和于谦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形成合力。

城外明军将士们奋不顾身保卫京师,作为皇帝的朱祁钰也必须践行“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这才是朱祁钰和于谦这对应时而生的君臣搭档得以崛起,并能扭转乾坤,再造大明的深层次内因。
影响

这场京师保卫战历时五天,也先不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损兵折将。瓦剌各部怨声不断,不得不再次挥别大元故都,押着倒霉的明英宗退回漠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师一战大胜,于谦功劳最大,加少保衔总督军务,战后负责筹建新的中央京营--团营,这是大明史上第一次由文官掌握军权。

此后于谦虽没有入内阁,但事实上领衔辅佐景泰帝处理政务。以于谦为首的景泰朝文臣集团迅速填补了土木堡之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而火线上位的景泰帝朱祁钰经此一役,威望高涨,深受群臣拥戴,从此帝位稳固。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景泰帝革除英宗弊政,整饬军务,使得明廷在英宗被掳的情况下,并没有酿成大乱,反而表现出治世气象,可以说朱祁钰终不负祖业。

终上所述,土木堡之败,终结了明廷自永乐以来,天子掌军以守国门的时代;而京师保卫战的成功,开启了文官掌军政以制约天子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非强君,臣非权臣。他们遇到了最坏的局面,一起报团取暖,以度过危局;他们也遇到了最好的机遇,一起互相成全,走向了巅峰。
于谦和朱祁钰这对超级CP,仅仅七年后,他们都将再次面临新的考验,这一次他们将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