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与越秀山的故事

作者:何有鱼

近代广东画坛最为引人注目的画家,莫过于高剑父

上个世纪20年代,高剑父围绕广州越秀山创作了一幅立轴——《镇海楼》(纸本设色,80x42cm), 描绘了深秋落日的余晖中,一座孤独的楼台矗立于山巅之上,数点寒鸦隐于苍茫暮色之中的景象。

该作品现已非常珍贵,藏于香港艺术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的右上角有高氏款识,题写“万劫危楼,只剩得蔓草荒烟,淡鸦残照”。

画心左上角则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跋:“乾坤再造”。

据说《镇海楼图》创作于1926年秋,是年高剑父48岁。

高剑父(1879—1951),早名麟,后改名崙,字爵亭(亦作卓庭),号剑父,别署剑、老剑、剑庐、鹊庭、芍庭、员冈樵子等。广东番禺大石乡人,早年师从居廉、伍德彝学习书画,并任教于广东公学、时敏小学等新式学堂,担任图画课教师。1906年,28岁时,在日本结识廖仲恺、何香凝,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受孙中山、黄兴委派在广州筹建“中国同盟会广州支会”,1909年该会成立,高剑父任会长,潘达微为副会长,从此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1911年,高剑父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此后策划刺杀广东提督凤山,游说水师提督李准反正。11月9日,广州革命军宣布成立,高氏联络海陆军,组成临时最高统帅机构——海陆军团协会,被推为副会长,力辞“广东都督”之职。辛亥革命后,高氏虽不离革命,但转而致力于绘画及美术教育,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并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等职。1949年移居澳门,1951年逝于澳门。

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就在越秀山脚。《镇海楼图》的创作时间,是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的一年;同年8月,廖仲恺被暗杀,国民党及广东的军政大权落入了蒋介石的手中。高剑父的革命热情倍受打击,对民主革命的前途感到失望与困惑。他目睹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革命挚友的惨死,时常流露出“故国残阳”、“如此江山”的沉痛感慨。他对友人说,很想把“残山剩水无态度,倩疏林斜理成风月”(宋·辛弃疾词)的词意来作画。

20世纪20年代的镇海楼由于多年失修,已呈破败颓废之象。1927年学者钟敬文一则文字,记载:“五层楼,原名镇海楼,在粤秀山上。据说是明时永嘉侯朱亮祖所建筑的。现在楼已灰败,岌岌乎有倾倒的形式。游客不能上楼观览,至则只在楼下仰首瞻望而已。楼墙间长出小树,它的绿叶和黯淡了的旧日红墙的颜色相掩映,格外显出一种凄惨的情调。”

1928年诗人黄节在《重修镇海楼碑记》中道:“辛亥以还,龙济光据粤,于楼(指镇海楼)西南筑镇武楼,置炮石火药,不逻骑,禁樵采,而楼遂荒。其后八九年兵火不绝,争城者必争山,楼乃没为马槽车厩矣。”

不知是触景生情,还是画家跟友人所说的那段时间的心境。此幅创作于1926年的《镇海楼图》,饱含着作者一种深刻的悲哀和失望,“万劫危楼,只剩得蔓草荒烟,淡鸦残照”,正是他这种心态的写照。这时他的画,如《烟雨江山》、《江关萧瑟》等等都反映出这种忧时之哀痛。他爱国爱家,但又无能为力。

画中,革命党人的于右任“再造乾坤”四个字,风格完全不同,充满了豪迈之意。

高剑父与于右任同龄,又都是同盟会员。辛亥前,高剑父曾出资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民主报》。1926年1月于右任在北京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7月赴苏联莫斯科敦请冯玉祥回国;9月随冯玉祥部回国并在五原誓师。所以,专家推测,画中于氏之款当为后来所题。

也许,在艺术家的情怀中,镇海楼就如滕王阁、岳阳楼一样,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他们登楼赋诗时,或感慨于天下兴亡、朝代兴替的变幻,或感怀于个人身世与经历的沧桑与磨难。高剑父的画,不仅体现了他忧伤的内心世界,更深一层涵义而言,似乎预示着当年的社会正进入了更为动荡的年代。

参考资料:

1、镇海楼与1926年的高剑父,作者:赖志强,《美术馆》。

2、网易新闻,高剑父《镇海楼图》,作者:广州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推荐:梁文尔

责编:何金德

发布:何金德导演工作室(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