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加剧,导致社会思想活跃;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学说相互竞争,使得建筑学受其影响颇深,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北魏信仰佛教,借鉴他国佛寺建造方式,融合我国建筑特色,在洛阳城内建设了数以千计的寺院园林。
而南北朝时期杨衒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以洛阳寺庙为纲、具有极高的文化与文学价值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寺庙建筑、城市园林以及洛阳佛寺之兴衰,并由此展现了地理沿革、政治变迁、风俗民情等内容。因此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地理著作。
一、《洛阳伽蓝记》其书
1、佛国与文学-《洛阳伽蓝记》的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长的一个时期。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更迭;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先后登场。期间中原战事不断,政权变更频繁,社会动乱,京都从洛阳移至邺城。《洛阳伽蓝记》中写道:“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这样,杨衒之“行役,重返洛阳”,相比起曾见证的鼎盛时期的洛阳城,洛如今的洛阳城早已破败不堪,难免产生悲伤之情,故写下《洛阳伽蓝记》一书。
在思想上,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中,儒家学说一直被尊为正统。但在当时兵荒马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儒家学说很难对人们这样的现状做出解释并给予心里安慰。人们纷纷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而佛学的主旨正好符合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看不到希望的一种心理;统治者希望能够稳固统治,推波助澜地将佛学发扬光大。
2、‘梵音的歌者’-《洛阳伽蓝记》内容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朝文学的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以记载佛寺为大纲 、具有文化与文学价值的历史地理名著 ,是与《水经注》、《颜氏家训》相齐名的北朝三部杰作之一,其内容记述了北魏都城洛阳的寺庙、园林、宫观、桥梁、道路,展现了北魏时期都城洛阳的生活全景。除了记录寺院园林外,也详细记述了北魏时期发生的政治大事。
‘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也是寺院的通称。范祥雍评价此书“钝扬佛宇,而因及人文。”本书虽然以寺院为题,但是却涉及了政治、人文。风俗习惯、建筑等领域。内文以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分卷,记述了洛阳城内总计七十余座的寺院园林,结构非常严密。
二、寺院园林的兴起及构成
1、‘帝国盛世’——寺院园林的盛起原因
北魏时期是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玄学的出现,许多士人都以玄学为基础追求理想人格,消极避世,归隐田居,使得大量田园山水形象融入到文化表现中。使得美学思想发生转变,初步确立了园林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又一新类型—寺庙园林。
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城市的建筑规模相比以前的朝代有所扩大,由于北魏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大力提倡信仰佛教,广建佛教,洛阳成为了北方佛教的中心,使寺庙园林也逐渐兴盛起来。因此各地佛教寺院迅速增加,洛阳作为都城,是当时寺院园林最繁荣的城市。洛阳的寺院从西晋时期的40所增加到了《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伴随着佛教的盛行,这就使得洛阳城的寺院园林建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再者,北魏上层鲜卑统治者奢靡之风盛行。当时社会已经日渐安定,财产迅速积累。贵族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加上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鲜卑贵族世族化,反倒使得它们日益奢靡,这也影响到了汉族世族。因此洛阳城中弥漫着奢侈腐化的风气,世族纷纷兴建园林,以拥有大量的园林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社会贵族,官僚对佛教的信仰,他们将所拥有的园林无偿的捐献给了佛教寺院,彰显自己对佛教的虔诚,如:“平等寺,广平武穆王舍宅所立。”这也直接的造成了当时洛阳城内寺院园林的大量出现。
总之,北魏时期洛阳寺院园林的盛起是以佛教的广泛流传和广大群众对其的信奉为基础的。佛教的长期传播使得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兴建佛教寺院园林的风气。北魏迁都洛阳后,促使了洛阳寺院园林的大量涌现,
2、‘水乳交融’——寺院园林的构成
北魏时期洛阳的寺院园林作为中国寺院园林重要的一份子,具有极高的地位。这是因为极具特色得寺院园林构成。
洛阳的寺院园林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寺院和园林融合为一体,园林成为寺院的一部分,构成独特的艺术景观。永宁寺内有佛殿一所,《洛阳伽蓝记》记载:其内有“僧房楼观,雕梁粉壁,青缥绮疏,难得而言。; 括柏椿松,扶疏檐溜,莱竹香草,布护阶埠。”佛教建筑与松柏、香草等植物交相映衬,不难看出寺院与园林融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统一;再如景明寺,“春鸟秋蝉,鸣声相续;禅阁虚静,隐室凝邃,虽云朝市,想同严谷。”独特的地理位置,独具匠心的布局,造就了寺院与园林融为一体的都市盛景,可以说是洛阳城内一大景观。
第二种,由于佛教的盛行,贵族以不同的理由无偿的将自己的园林赠给寺院。这样使得原来住宅内的园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寺院园林的一部分,使得寺院园林也拥有了奢靡豪华的贵族私人园林特点。
三.寺院园林的景色营建
1、‘伽蓝的低语’——建筑物的营建
在当时洛阳的寺院,随处可以见珍稀植物,假山,以及雕刻耸立。显然当时寺院的园林建造已经普及开来,这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寺院园林景色。
寺院园林中的建筑物是景色构成的重要组成成分。寺院中的佛殿、佛学讲堂、假山、水池都是当中的重要要素。当时的园林营建一般都使假山和水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洛阳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洛阳城四面环山,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得建筑假山成为了可能,。如《魏书》中道:“采掘北祁和南山佳石”,说明园林中的假山原料来自于附近的山;并且洛阳被谷水河绕城环抱,为洛阳城提供了水源,不仅为城内民众提供了日常生活用水,也为寺院园林建造水池创造了条件。
2、‘风的吟唱’——植物的营建
而在寺院园林景色营建中,植物的栽培使其更加拥有别致的景色。寺院园林作为寺院的一部分,寺院的神圣气氛与园林当中的植物是密不可分的。因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有许多是达官贵人捐赠而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寺院园林的树种也无后期的庞杂。但由于南北交流的逐步进行,南方的一些植物开始在北方栽培,使园林中树种驳杂的迹象也已出现。当时的寺院园林植物分为两大类,即树木和 花草,树木之中又可分出果树一类;所栽培的植物中既有北方地区固有的植物,也有南方地区接种到北方的种类,使得寺院园林拥有了南北结合的特殊景色。为后来唐朝时期寺院园林的建造提供了重要经验。
综上所述,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景色营建,不论是技巧还是规模都已经具有精湛的水平。但由于当时奢侈之风盛行,在寺院园林景色的建造都追求奢侈,因此景色大都呈现一种外在美。由于营造上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北魏国力的衰竭。《四库全书》曾评价:“洛阳之盛衰,侯于园圃之兴废也。”
四、总结
北魏时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期,极富特色,一方面政治格局剧烈动荡,另一方面文化领域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杨衒之著下了《洛阳伽蓝记》这一著作。
北魏洛阳寺院园林数量的迅速增多是佛教盛行的必然产物,与北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所反映出的是佛教在北魏兴盛的社会现象。,这与今日的耶路撒冷作为许多教派的圣地有过之而不及,这也导致了寺院园林的大量出现;而寺院园林的兴建,又给佛教创造出了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这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民众对佛教主旨的认同。
北魏洛阳寺院园林在景色营建上的特色,虽展示出了精美的工艺手段,但这种寺院园林景色的营建没有带来多大的积极意义。皇室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园林,达官贵族纷纷效仿皇室,追逐潮流,耗费国力,这也是造成北魏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为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参考文献:
1、《洛阳伽蓝记》
2、《魏书》
3、《北史》
4、《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5、《四库全书》
6、《中国建筑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