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

共有149人当选

此次选举共新增

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8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中

汉中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赵铱民教授

本次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铱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于陕西汉中,1976年12月入伍,专业技术二级,现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从事口腔修复医、教、研工作三十余年,研究方向为口腔修复与正畸学。

在口腔颌面部严重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有:创立了颜面缺损仿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了系统的颌骨缺损咀嚼功能重建技术;发展了牙科磁性附着体固位技术;发明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创建了智能化精准种植和即刻修复的牙种植全新模式;创建并促进中国颌面赝复学发展,推动我国该学科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解决了我军战救训练的重大急需,已装备部队;建成了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

汉小布带你

了解赵铱民院士

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世界军事齿科学会荣誉主席、国际颌面修复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总编……赵铱民的头衔林林总总;“变脸大师”、将军校长、人文科学家……赵铱民的标签太多太多。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赵铱民永远是那么谦逊、淡定和坦然。他心中始终坚守着的,惟有医者初心与大爱情怀。

赵铱民的那些青春时光

赵铱民出生在陕西汉中的一个教师家庭。1974年,赵铱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到汉中农村插队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并没有使他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常常是晚上抱起书,不知不觉地就坐到天亮……在下乡两年的光阴里,他阅读了近两百本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知识的包裹与浸润,使他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升华。与此同时,他的农活也学得样样精熟,先后两次被评为模范知青。

由于文学和绘画天赋,他被抽调到汉中当地知青办负责知青专刊“广阔天地”的工作,集采、编、刊出于一身。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半年后,他被新疆军区特招入伍。然而,刚刚进入部队,就偏偏赶上了部队整编:基层文艺、体工队、写作班子等单位统统被解散……“军人作家”的梦想破碎了,命运将他抛在了吐鲁番茫茫的戈壁滩上,成了一名修建部队医院的“工程兵”。此时,赵铱民默默地开始了又一场新的跋涉。

戈壁滩上,夏天气候干燥,风沙很大,气温最高时达50多摄氏度。冬天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战士们每天都要在这种环境中拉砖运砂、挖土搬石,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匮乏的生活资源,一年多的时间里,赵铱民的体重就减掉了8公斤。“工程兵”的岁月,让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为艰苦的历练,也以顽强的毅力张扬着生命的华彩。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冰封的求学梦和文学梦又一次在赵铱民内心活跃了起来,他开始积极备考。由于白天要上工地参加高强度劳动,晚上又不能影响战友休息,他便悄悄地来到部队储存菜的地窖里秉烛夜读,每天坚持学习四至五小时,第二天继续参加劳动。同年,他以优异表现荣立三等功。

无论在农村、部队,还是学校,赵铱民始终珍惜光阴,坚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就这样,他终于如愿迎来了1978年高考,以乌鲁木齐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开启了从未想涉猎的医学生涯。

创造颌面修复的Chinese Way

在学校,他连续五年获得“三好学生”殊荣。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新疆军区的一所小型医院,在那里他和同事们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口腔科,同时一刻也没放松学习。3年后,他如愿返回母校,成为口腔修复学的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专业选择。一位女大学生,本是青春靓丽年华,却因不能忍受自己上颌窦肿瘤手术带来的面部畸形与生理功能障碍,竟6次轻生。她的人生遭遇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刺痛了赵铱民的心。从那时起,他就把目光瞄准了这个“修复病人心灵”的领域——颌面修复。

颌面修复也称之为颌面赝复(以下均称“颌面修复”),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利用人工材料制作颌骨、眼眶、鼻子、耳朵等去修复患者颌面部的缺损,不仅能恢复患者的咀嚼、语言、吞咽等功能,而且能以假代真、以假仿真、以假乱真,使患者恢复正常容貌。当时,颌面修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一无材料、二无技术,许多专家都对之望而生畏。赵铱民却坚定地选择了这个病人最需要的“冷门”专业,开始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追逐梦想,执着攀登。

过去的近40年中,赵铱民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颌面修复的一系列难题。首先是容貌仿真。他提出极板式闭路磁性附着体设计,研制出系列种植-磁附着体,创新性地解决了颌面修复体的固位问题;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仿真赝复材料,从外观、颜色、质感上完全做到了以假乱真,填补了我国颌面赝复材料的空白;将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引入颌面修复,首创了颌面赝复智能化仿真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可在短时间内逼真地恢复患者容貌,根本解决了传统技术仿真度差、工艺复杂、过程繁多、技术学习困难等问题,根本改变了颌面修复的传统工作模式,给该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项技术现已在国际上普及应用,并被编入美国大学的教科书。

如何恢复颌骨缺损患者的咀嚼功能?赵铱民又向颌骨缺损后的功能重建发起了新的冲击。他建立了首个中国人颅颌骨种植数据库及种植体定位图谱,经过大量的生物力学研究,解决余留颌骨与修复体间生物力学匹配的科学问题,创造了7种颌骨缺损修复的新技术,使颌骨缺损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复到正常人的80%,达到同期国际最好水平。他与团队分三期四步,历时3年完成了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先天性颧骨及全上颌骨缺失”病例——“坑面女”王娜的修复治疗,不仅再造了患者面容,而且重建了咀嚼、语言、吞咽等功能,让这位饱受面部畸形困扰的花季少女彻底告别了“坑面”人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多年的艰辛探索,让赵铱民成为了国际颌面赝复领域的领跑者,也让中国的颌面赝复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2009年,他以全票当选为世界军事齿科学会暨世界国防力量齿科勤务分会主席,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2011年,他摘得中国口腔医学界的科学桂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他光荣当选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

智能化开启新变革

紧盯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赵铱民以敏锐的洞察力将数字化智能技术引入口腔领域,一场新的革命在中国口腔医学界悄然兴起……

上世纪80年代末,种植牙引入中国,这种被誉为“人类第三幅牙齿”的缺牙修复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而口腔种植专业医生短缺,水平良莠不齐,整体种植修复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医生培养又需要很长的周期。能不能通过先进的设备来降低技术门槛,整体提高种植水平?赵铱民为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013年开始,他提出了全新的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设计构想,依托团队的数字化研究基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启了种植牙机器人的研发之路。作为主创者和设计者,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思路和设计;作为研究者,他亲自参加从构型验证,到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的全过程;有时他还作为受试者,亲身感受实验效果,破解了“临床随动”、“医生手感”、精度定位、动态导航等多个难题。经过4年努力,世界首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终于问世了,集眼、手、脑功能“三位一体”,其工作臂可按照预定指令自动进入患者口腔,精确定位,自主实施手术并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即时载入义齿。手术精度偏差为0.3mm,是手工植入的六分之一,具有“精准、微创、安全”的优点。2017年,完成了世界首例自主式种植体植入和缺失牙的即刻修复病例,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了美国时代周刊、英国BBC等知名媒体的专题报道。目前,种植牙机器人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完成了成果转化。

针对我军战伤救治仿真训练器材空白这一重大问题,赵铱民和他的团队利用其机器人研制的基础优势,研制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满足战场实战训练要求的“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它不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拥有与真人相同的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等各种生理体征,可以模拟40种战伤伤情,能对救治方法和药物进行应答反应,基本覆盖了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伤情。“智能化战创伤模拟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军战伤救治训练的传统模式,解决了我国战伤救治的重大急需,为我军提升战场救治水平、减少伤员的战场死亡率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军军事卫勤研究的重大成果。

多年如一的不懈探索和积累,成果和荣誉也纷至沓来。赵铱民先后承担国家、军队重点重大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280余篇,著有《颌面赝复学》等专著3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奖、全军“十五”重大科技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荣立一等功1次。

口腔医学开出人文之花

有人曾这样开玩笑说,赵铱民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另一个就是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这座口腔医学博物馆,倾注了他的无数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初,博士毕业不久的赵铱民担任教学组长,为学生讲授口腔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遗憾的是,学校缺乏教具、实物和史证。课堂上,学生只能翻翻书本、记记概念。这促使他萌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将口腔医学发展中的一些实物、资料保存积累起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口腔医学发展历程该多好?

从此,赵铱民开始收集与口腔医学相关的文物,如老旧的设备、器材、书籍、图片、模型等。

后来,赵铱民到美国留学,参观了马里兰大学的牙科博物馆,从此,他将当初收存教具的想法,演变成筹建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的构想。为世界建馆、为中华立碑、为口腔书史、为民众启智成为他一生追求的伟大梦想。

2020年11月5日,迁入新址的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正式开馆,藏品达到五个世界之最:历史最久,上溯到1亿2千万年前的鹦鹉嘴龙等远古动物牙颌化石。数量最多,拥有来自33个国家的万余件文物。质量最高,藏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鉴赏价值最具代表性,含有许多珍品、孤品、绝品和镇馆之宝。门类最全,18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人类口腔医学发展史。规模最大,两大展厅,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无论是馆藏文物的规模、数量、等级,还是场馆的规划、布局、陈设,都堪称属世界一流水平。

今天,博物馆已成为国际牙科研究学会、世界牙科联盟、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团体的科普和医学人文教育基地,开馆以来,该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万人次,被誉为“世界口腔医学圣地”“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赵铱民以他30余年的不懈努力,为世界口腔医学增添了一份永久的无价的宝藏。

汉小布了解到

这几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也是汉中籍

李鹤林院士

1937年7月5日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名誉院长

196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地处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1977年至1981年担任宝鸡石油机械厂中心试验室主任;1993年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根据2021年3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李鹤林先后有26项成果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0项),3项成果被中国国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5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

张平院士

1959年出生于汉中市城固县

1978年考入陕西理工大学(原汉中师范学院);1983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并于199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2021年1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张平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王巍院士

1966年10月9日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十三所所长

198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199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王巍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来源空军军医大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