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从探月到登月,再到当前的空间站,这一路走来真的那么顺利吗?在无数的掌声和鲜花的背后,其实中国的航天路很艰难,甚至有些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进行工作。其中最艰难的应该就是“神舟二号”,其能够成功升天,现在说起来都和做梦一样。神舟二号的升天之旅,一波三折都无法表达出其“艰难”程度。
第一:在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升天,当时国内一片欢呼,盛誉之下神舟二号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绝对不能失败。而且神舟二号还有一个更加“神圣”的使命,其是中国第一艘正式的无人飞船,也就是说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将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航天的能力,所以各方各面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科研人员,因为当时我们的经验很少,前面就一个神舟一号,没有更多的参考消息,也没有什么“前车之鉴”,一个未知的领域,一次性成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然而意外偏偏就发生在了神舟二号身上。首先在运输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将整个火箭拆分成8个部分,无形之中增加了风险。结果抵达发射中心的时候,发现控制平台出现问题。当时已经70多岁的徐云锦,硬着头皮开启了第一次“坐飞机”的旅程,包里塞满了各种药片。抱着一颗“要不死在飞机上,死不了就去检修”的心,连夜抵达。好不容易控制平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第三:尚未升天,就开始“船箭分离”。在检修的过程中突然收到了“船箭分离”信号。然而再进行复查时,发现没有这一情况出现。显然一定是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庆幸的只是一个面板短路。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之余,真正的噩耗传来。之前对火箭进行拆分,终究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进行重装的时候,因为人为失误,备份电源和正式电源接反了,发射平台突然向前移动,径直撞上了火箭箭体。
最后发射时间只剩4天,身上却有18处轻重伤,这样的火箭能上天吗?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再次开始连夜抢修,全体科研人员不眠不休地进行各个部件的检修。可能是命运使然,距离核心部件只差几毫米的时候,平台的撞击力消耗殆尽。但即便是这样,发射依旧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外界很多人在说:为什么各种低级错误频发?是啊!为什么这么多低级错误,因为我们是从零开始,因为我们是在路上。
(文/小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