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财神爷”,说翻脸就翻脸。

《证券时报》11月19日的报道说,房企正在遭遇险资的抛售。

近日,金地集团称,近两个月以来大家人寿已累计减持公司股份比例达5%。

另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减持万科A、招商蛇口;

泰康人寿减持保利发展、阳光城;和谐健康减持金融街;君康人寿减持首开股份。

尤其是中国人寿,已对万科A连续减持5个季度,持股量较去年6月末降低62%。

为什么要减持?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说法。

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说,今年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上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作为长期投资者,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变化及导向,在权益配置上进行前瞻性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永中国精算与保险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说,从控制风险原则出发,险资对地产行业的投资偏好从不动产股权、债权投资逐渐转向成熟物业投资。

华安财险说,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房地产监管不断趋严,行业景气度下降,融资收紧,给房企偿债能力带来冲击。

总之,就是三个字:不看好。

看来,趋利避害,不光是人性使然,就算是手握重金的大机构,抛弃一个行业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要知道,大部分险资,可是正儿八经的“国家队资金”,更是房地产行业融资的“财神爷”。

前几年行情红火的时候,以2018年为例,2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89项,注册规模1245.40亿元。

2019年,保险资金重仓持有不下50家地产公司,持有的数量达252.22亿股,持仓总市值达530.65亿元。

没办法,再有钱的财神爷,也会被连续爆雷的房企,吓成惊弓之鸟。

目前已有十几家房企美元债违约,包括恒大、华夏幸福、花样年、泰禾、蓝光、当代置业等知名房企。

从违约规模来看,2020年以前,仅有一家房企违约,涉及金额为3亿美元。

而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违约金额高达40亿美元,违约规模为前两年的13倍。

穆迪接连下调了10余家中国上市房企的信用评级级别或评级展望,其中包括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中国奥园、合生创展集团、富力地产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

债券违约,还不上钱,就意味着失去了“信用”。

开发商在资本市场失去信用,就失去了一切,停工、抽贷、坏账、拖欠工程款、房屋烂尾。

如果是孤立的几家公司出现资金链危机,倒也没有什么大碍。

问题是,现在近9成房企都受到了影响,不少还是项目遍布全国的百强房企,如果因为资金面紧张出现集体违约,影响不可小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险资的风格一向保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个时候别说雪中送炭,不把股份给清仓就算不错了。

正因如此,现在的阶段,脆弱的房地产行业,更需要信心加持。

浙商证券银行研究团队11月21日的报告指出,央行的2021Q3货币政策报告,还有11.19银保监发布会,两大高层部门同时表态,宽信用信号更明确,地产风险有望缓释。

比如,在货政报告中,央行提到将“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针对房地产,提到将“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同时,银保监会在发布会中提到“房地产贷款需求得到满足”,预计后续房地产贷款,尤其是开发贷投放有望加速。

报告还做了一份简单的测算。

假设2021年全年开发贷余额与10月末持平,年末按揭占贷款比例与10月末持平,测算2021年全年房地产贷款同比能增长9.2%,对应今年四季度房地产贷款同比多增约5674亿。

风向,确实在变。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边是“国家队资金”加速抛售,从房地产市场撤离,另一边是央行、银保监会不断吹暖风,勒在房企脖子上的“绳子”开始慢慢松了。

这两个风向,说明什么问题?

1,房地产走下坡路的趋势,已经无法避免。

景顺杨锐文指出:从近期各地的房地产土地大面积流拍,以及房地产的销售快速转冷,房地产的灰犀牛已经缓缓到来。

当前的楼市调控政策,不仅覆盖供给和需求两端,而且延伸至全链条,其力度和广度都堪称前所未有。

要知道,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要么是放量上涨,要么缩量下跌,很少出现放量平稳的中间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产已经走向下行周期。

后续更可能出现的是,相对疲弱的楼市,以及过剩的流动性并存的局面。

市场既不缺钱,又无法流入房地产,未来的聚焦点,会更为偏向于科技与制造。

这也是各路资金减持房地产的底层逻辑。

2,房地产的路径依赖暂时无法摆脱,只能选择“稳住”。

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房地产是周期之母。

说白了,我们的经济周期好坏,各行各业的景气度如何,全看房地产的脸色,上游的原材料、钢筋水泥,中游的工程机械、挖掘机、施工装备,下游的家具、家电、五金装修,全都跟房子有关。

有专家做过测算,早在2017年,全国房地产市值已经逼近300万亿元,是GDP的4倍左右,是股市市值的6倍,3年时间过去了,鉴于每年17亿平米的销售面积,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活动的地位,依然在持续提升。

地方财政,基层工资,街道广场,基础设施建设,暂时无法摆脱卖地依赖。

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城,刚需置换,高品质生活,也暂时无法摆脱房地产的推动。

这就是央行、银保监会反复表态,保护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的背景。

从清晨到日落,房地产承载的使命,早晚会告一段落。

但在大拆大建模式退出视线以前,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等待。